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e网超市 > 纳米时代 正文
攻克棉花"癌症"现曙光 中国农大立新功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8-31 10:39:29

  东北网双鸭山8月31日电      据人民网消息:我国科学家攻克棉花“癌症”曙光初现,率先在世界上首次获得转基因抗黄萎病棉花新株系。专家们日前来到在山东惠民县的田间病圃进行观察鉴定后发现,在棉花黄萎病的感病对照品种病情指数高达82.0的情况下,有16个转基因株系的病情指数在20以下,其中1个株系病情指数只有7.26,达到高抗黄萎病水平。

  有棉花“癌症”之称的黄萎病,1935年传入我国,是比虫害还要难治的重要病害。其病菌可以长时间在土壤中存活并在植物茎杆的“维管束”里由下向上传导,如同癌细胞在人的血管里扩散一样,用化学防治难以奏效。

  上世纪90年代初,黄萎病上升为棉花第一大病害,此后连续多年严重发生。在全国8000万亩棉田中,发病面积达到一半,据专家估计,平均每年造成皮棉损失数量以亿公斤来计算。在棉花主要害虫——棉铃虫已被控制后的今天,黄萎病成了影响棉花产量和品质的主要障碍因素。然而,迄今为止,在世界上种植的所有“陆地棉”中,一直没有找到高抗黄萎病的“基因”。

  中国农业大学植物病理系齐俊生博士课题组,在导师李怀方教授的指导下,经6年艰苦努力,从“海岛棉”中分离、克隆出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抗黄萎病基因“At7”,并导入到“陆地棉”,从而培育出高抗黄萎病的新株系。

  该课题组是利用棉花黄萎病菌强致病力落叶型“V991”菌系的毒素诱导高抗黄萎病的“海岛棉”品种,再通过多种分子生物学技术,获得10个与抗黄萎病密切相关的基因片段,其中一个片断克隆出了全序列基因,将其命名为“At7”,然后将该基因导入了棉花。

  齐博士说,他们是用约9万粒转基因棉花种子,在强致病力菌系的高压条件下,筛选出11株高抗黄萎病单株的。这些抗病株,2005年至今通过南繁北育,获得了大量转基因第三代种子。今年,课题组又以超出正常剂量100倍的黄萎菌用于苗期接种,将棉苗带菌移栽到多年种植的黄萎病害严重的棉田,终于获取理想的抗黄萎病效果。该成果已经通过专家鉴定。

  8月26日在山东省惠民县的“转基因棉花抗黄萎病研究成果现场观摩会”上,抗病育种专家马存研究员介绍,在栽培的“陆地棉”、“亚洲棉”及“海岛棉”三大棉种中,“海岛棉”具有高抗黄萎病的基因。由于利用普通杂交育种手段难以获得既高抗黄萎病又高产的品种,采用从“海岛棉”中分离、克隆出高抗黄萎病又高产的基因导入“陆地棉”,最终培育抗病、丰产的新品种,是解决棉花抗黄萎病的有效途径。

  专家们认为,这项达到国际领先水平的重大突破,预示着棉花黄萎病得到控制的时代就要到来。这对加速培育适合不同区域种植的棉花抗黄萎病新品种,将会产生重大影响。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丛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