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省教育厅日前透露,截至目前,该省2005学年近两亿元国家助学贷款计划,约有8000万元贷款未按期发放。这意味着该省约两万名贫困生没有及时得到资助。(《中国青年报》8月27日)
想必关心教育行业的人都不会忘记,2005年8月29日,时任教育部副部长的张保庆在新闻发布会上点名批评8个省市对助学贷款政策执行不力,从而使国家助学贷款这一政策的可执行性倍受社会关注。虽然在此之后国家加大了对助学贷款的监管力度,也出现了可喜的进展。但是如今又到了新生入学的关口,来自云南省的这则消息让人们不由得再次担心:助学贷款成“怠款”是否会成为一种常态?
从技术层面来看,这一担忧是有可能的。商业银行对助学贷款惜贷是出于其贷款质量的忧虑,但从目前越来越严峻的就业形势来看,贷款偿还率下降已经不再是少数毕业生的诚信问题,而是涉及到生存的根本问题。而商业银行贷款质量越下降,贫困新生的求贷就愈发无望,如此下去必然形成一个怪圈,使国家提供助学贷款的善良用意不断被扭曲和缩水。
在今年经济学50人论坛上,著名经济学家吴敬琏提出一个大胆的观点:实现全民低保。受其启发,笔者也产生一个大胆的想法:与其让国家助学贷款年复一年地恶性循环下去,还不如爽爽快快地直接变成国家拨款,出台贫困审核标准,让那些贫困生,特别是来自边远农村的贫困生直接免除高额学费之苦,得以安心求学于象牙之塔。
据有关资料显示,自2004年6月国家助学贷款新机制实施以来至2006年6月底,全国申请贷款人数211.1万人,银行审批人数154.3万人。申请贷款金额171.8亿元,银行审批金额131.7亿元。而2005年我国政府的财政收入已经达到3万亿元,仅增收部分就达5000多亿元。2006年一、二季度国家财政收入又继续攀升。因此,就目前国家财力来说,实现国家助学贷款变拨款难度不大。
与全民低保有养懒汉之嫌不同,助学贷款变拨款不仅使贫困生求学梦圆,而且还可以使贫困农村和城市低收入者中供养学生的家庭极大地减轻经济负担,避免了因学致贫、返贫现象的出现。而且这笔节省下来的费用还很有可能焕发出极大的生产力,促进这些积极向上的家庭开展生产自救,从而早日脱贫。此外,对于那些受助的学生而言,也可以激发其毕业后回馈社会的道德良知。这些都是一些很令人振奋的良性循环。
从更深远的意义来看,通过助学拨款所产生的“准免费教育”使底层人群有脱颖而出的机会,使弱势群体有了改变命运的希望,更多的人才能够被挖掘出来。同时,由于“准免费教育”的存在,将会使更多的人崇尚学习,向往教育,社会风气也就能够得到进一步的净化。在构建设和谐社会的伟大进程中,这种“准免费教育”所产生的教化力量应该引起我们的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