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传媒论坛 正文
防止“零接待”变成“另接待”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8-30 15:18:39

  “‘零接待’让我们村干部如释重负。‘羊毛出在羊身上’,这也减轻了农民负担。”听闻甘肃省委办公厅、省政府办公厅近日联合下发了《关于规范乡镇公务接待严格实行村级零接待制度的暂行规定》,山丹县一位村支书说。和他一样感到欣慰的,还有甘肃省1万多个行政村的干部。 (2006-08-29《人民日报》第10版)

  当下的公款吃喝风所以刹住,与领导干部的公务接待制度有直接关系。据我所知,当前基层干部的公务接待制度主要存在着两大问题:一是不完善。主要表现在接待费用如何控制、待规模如何把握、接待人员如何构成等,没有明确规定,常常出现接待一位上级领导下面七八人陪吃陪喝的现象,公务接待成为基层一道想解决而不好解决的的难题;二是不执行。实在说,随着纠风和专项治理等工作的深入,近年来,多数地方对公务接待也都形成了制度,而且有的在接待标准、陪同接待规格、参加接待人数等方面,也做出了规定,但在执行过程中时常走样、变味,使制度成为摆设,起不到约束作用。前不久,广西合浦县一名女干部下乡慰问灾民,由于所到乡镇的领导没有出面“对等接待”,该干部撂下正在等待的灾民拂袖而去。从表面上看反映的是干部作风问题,深层次上是个接待制度的原因。

  甘肃试行村级“零接待”改革,从制度上回答村级公务接待这个难题。据了解,敦煌市自2001年底起就开始实行农村“零接待”制度。该市吕家堡乡雷家村党支部书记沈忠告诉记者,他上任前,村里每年的接待费一般在1万元左右;他上任后,削减接待费,每年控制在4000元以下。农民们都很高兴,说既节省了开支,又端正了党风。甘肃的做法说明,端正作风、杜绝歪风,须有制度作保障。要解决公款吃喝接待减轻农民负担问题,不仅要求下基层的干部加强自律,也需要用明确的规定、切实的措施来规范干部行为。敦煌市全面实行“零接待”制度后,村干部好似有了“尚方宝剑”。上级工作人员一检查完工作就“撤退”,不再大吃大喝。

  甘肃实行的村级“零接待”制度在一些地方已经收到了成效,难能可贵,也可喜可贺,但也只能说初见成效,更大范围的“零接待”制度实施还刚刚开始,因而切不可盲目乐观。从以往经验看,我们在解决公款接待问题上,并非缺乏制度,重要的是如何使制度管用,得到广泛地贯彻执行。甘肃的村级“零接待”制度确实是个好制度,但要想使这项制度完全落实并得以巩固,同样也需要在提高执行力上做许多工作。比如,村级实行了“零接待”,乡里、县里的“公务招待”怎么办?因为公款接待并不是村级的发明,在很大程度上是上行下效的结果。

  同时,“零接待”制度本身也有个如何执行的问题。过去一些地方在控制村级公款接待上,按照要求取消了村级伙食点,但有的就把伙食点转移到了村干部家中,公款照吃照喝不误,只是换了个地方。由此我联想到,刚开始实行“零接待”制度,从制度制定者来说,会强化措施注重实施效果,从被约束的干部说,也迫于纪律约束,不敢顶风上,自然就会出现接待费下降的好的征兆。但这种状况能保持多久,会不会出现制度被变通或不执行的情况,都是值得关注和深思的。比如,会不会出现在村上“零接待”,背地里先记上一笔账,待村干部到乡镇或县里开会或办事时,积攒到一起的旧账集中“还”?会不会平时“零接待”,把吃喝旧账变成土特产品或其他礼品,逢年过节一起顶账?使“零接待”变成了“另接待”?

  报道说,为了保证“零接待”制度的落实,甘肃省要求市(州)、县(市、区)、乡(镇)每半年向上一级纪检监察机关和财政部门报告一次执行情况,以便监督和检查。这里我想提醒一下负责此项制度落实情况的有关部门,在监督检查过程中,千万别忘了深入群众,倾听群众的情况反馈,同时,还要特别注意制度执行上的变通问题,防止“零接待”变成“另接待”。

作者:    来源: 新华网     编辑: 丁爱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