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8月29日电 一所职业技工学校,牌子既没有“官办”学校的“硬气”,也难得享受政策的支持,而到那里学技术的农民却越来越多,培训后的就业率在98%以上,而其他部门所属的部分职业学校却常常招不满学生。为什么会导致两种情景?记者日前对此进行了探访。
“现在企业找上门来要人的数量,已经超过毕业生人数的三四倍了!”宝清县技工学校校长刘宝军兴奋地说。此时正值大中专毕业生纷纷寻找工作的时候,就业难题让不少人头痛,而这所学校的100多名毕业生却全部都已被用人单位录用。
宝清县技工学校位于宝清镇西南,成立至今已有20多年,从单一的农机修理培训发展到中专、中技、职高三位一体的40多个专业,安置就业人数已达7万余人,成为当地招生最多的学校,因此学校也获得了一连串荣誉:“全省职业技术教育先进单位、全省技工教育先进单位、省高技能培训人才基地”等荣誉。
秘诀一:订单培训给农民吃了颗“定心丸”
几年来,学校把“找订单”作为一项重要任务来抓,和技术含量高、工资待遇好、用工需求量大的青岛机械厂达成劳务用工协议,招生条件、课程设置、教材使用、培训项目都是按照厂家要求。农民有了明确的就业目标,参加培训的热情高涨。
如今,学校先后与青岛机械厂、海尔集团、北海造船厂、深圳唯冠科技、太原富士康科技集团等20多家高新技术企业建立了合作劳务、委托培训的关系,每年向这些企业安排就业上百人。
秘诀二:军事化管理培养组织纪律性
出早操,站军姿,到食堂吃饭时排队唱歌,宿舍里的被子得叠成四四方方的“豆腐块”,这些都显示出学校的与众不同。
“这样做的目的,是想提高学员的思想认识,端正学习态度,增强自制能力,学会求知,学会生存,学会吃苦。”刘宝军说。
青岛北海造船厂去年试用了学校输送去的47名员工后,其负责人说:宝清技校培训出来的学员纪律好、能吃苦,有多少要多少。此后不到两个月就连续向学校要了5批近260名农民工。
秘诀三:办学机制灵活适应市场需求
学校打破了中专课程、中等教育的常规办学模式,坚持按照市场需求和农村青年的求职愿望设置专业,开设了电焊、电子、喷漆、旅游服务、科学种田与养殖、特种车驾驶与汽修等实用专业。对18岁以上的农村劳动力开设了1到3个月的短期培训班,对15岁到17岁的农民子弟开设了中专班、中技班,实行学历教育。
他们采取“请进来”和“走出去”的办法,请厂家派师傅来校指导训练,学校送人直接进厂培训实习,还根据教学的需要及时加大了基础设施建设,建起了一流的焊工实习车间,新建了钳工车间、机加工车间和电工电子实验室,聘用农业专家为客座教授。
市农委劳转办负责“阳光工程”培训工作的冯立表示,从近几年实际情况看,宝清技工学校转移农村富余劳动力情况比较好,学校的教学方针明确,市场好、评度高。“阳光工程”今后将努力让这一类转移能力强的培训单位承担更多的培训任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