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人物频道 > 百姓故事 正文
69岁农民高考名落孙山 誓言要考政法大学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8-24 14:38:03
69岁农民高考名落孙山 为考政法放弃上大学机会

潘家武除了学习还要忙自家的农活


倔强的潘家武说我从来都在前2名

  富源69岁农民高考名落孙山

  古稀老农誓考政法大学

  东北网双鸭山8月24日电 据搜狐网消息,“常言说:‘走不完的路,读不完的书’。像我这个年近70的老人,再读书也不可能对国家有什么贡献,可每当我看到现在有的年轻人成天‘饱食终日,无所事事’,我就觉得一定要以自己的行为对他们言传身教,所以,我决定一定要考上大学……”这是曲靖市富源县老厂乡大格村委会69岁的老农潘家武昨日对记者说的一席话。

  潘老于今年6月参加了全国普通高考,最终却以183分的总成绩名落孙山,但他勤奋好学的精神却感动了全社会,省内的西南林学院成教院决定破格录取他到该院园林园艺专业,家人原想支持他上大学,可老人意在攻读政法专业,最终放弃了这次上大学的机会。

  考场上有一位高龄考生

  “这位老人是来监考的吗?”、“为什么监考老师还给他发试卷呀?”今年6月7日上午9时整,当69岁的潘老着了一身崭新的黄色夹克衫,精神抖擞地踏进了考场落座后,在场的考生们都露出了异常惊讶的神情,虽然考场上的纪律非常严格,但大家还是在小声的嘀咕着,猜忌着。

  面对着草帘一般长的试卷,老人先是有些茫然和惊慌。考试开始后,他也学着年轻娃娃们一样,用铅笔和碳素笔小心翼翼地涂抹着答题卡上的小方格,时而按卷长思,时而低头书写。先是语文、外语,而后又是数学、文综,每一个科目的试卷做完后,他都要仔仔细细地复查答案后,才长长的吁一口气,随后离开考场去接着复习下一个科目的课程。

  当考生们明白潘老也和他们一样,都是参加高考的一员时,几乎所有在场人心都被老人这种学而不倦的精神深深地震撼着、鼓舞着。

  一名亲身经历和潘老同场考试的青年学生说:“我刚发现潘老坐在考场上时,一直搞不清这位老人的身份。直到看见监考老师发给潘老试卷后,我仍然猜测老人可能也是监考老师,但看着他的样子又不太象。当我明白潘老和我们大家一样来参加高考时,我和其他考生一样都被潘老的精神深深地激励着,使我更加认真的做完了每一道试题。因此我今年的考试成绩也顺利的超越了重点录取线。”

  潘老看上去不到60岁

  潘老的家乡大格子村委会富源县距离县城有120多公里的盘山公路,是该县十分偏僻的高寒山区,海拔在2000米以上。潘老一家居住着一幢简陋的土木结构瓦房,整幢房子由三间一楼一底的房子组成,房子的四围是一些已经倒塌的残墙,有的墙圈里已经种上了蔬菜。

  8月22日傍晚,记者专程赶到潘老的家时,老人正和他年逾花甲的老伴郭永香围坐在方圆10余平方米的一间正屋里吃饭,身边还有一名刚满一岁的小男孩。

  “稀客!稀客!坐下来一起吃吧!”见家里来了省城的客人,两位老人在一个劲寒暄的同时相继起身让座。潘老穿着一身沾满了灰土的旧军装,粗一看去,很难让人把眼前这位满头黑发、面膛红润的男子和想象中潘家武联系在一起,他看起来还不到60岁。郭永香大妈留着一头短发,满脸堆起笑容为客人让座,随后又端上了热茶。

  潘老今年69岁了,由于他始终没有脱离体力劳动,身板非常硬朗,爬山、砍柴、割草、干农活,很多年轻人都比不过他的。他和老伴除了耪好家里的七八亩田地,每年春节前,他们还要砍够第二年的烧柴,两个老人还喂养了4头猪,一匹马。今年一年,他们收了500多公斤土豆,看着摆满楼上楼下土豆,潘老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

  曾当初三语文老师

  “过去学的知识已经忘了很多,加上现在的考试和过去又很不一样……我才考了183分,现在的政策好啊!西南林学院决定破例照顾我去读大学,可我一时有些拿不定主意……”一说起参加高考的事,潘老开始显出几分腼腆。

  潘老说,上大学原本是他46年前的梦想。可由于他的家庭成分不好,按照当时的政策,像他这种富农的孩子根本不可能有机会。

  潘老出生于1938年农历5月9日,他父亲只读过几年私塾。潘老这一辈一共有6兄妹,所有人都读过书,但只有潘老和自己的大哥读得好一些。1960年7月他高中毕业回家后,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潘老被经常派去烧硫磺、挖煤,后来又被派去赶马班。

  1984年秋,当得知富源县教育部门面向社会招考代课教师时,他虽然离开学校已经24年,但还是毅然报名参加了考试,同年9月,顺利被录取的他,被组织上安排在老厂中学担任初三班的班主任,并教授语文课程。在老厂中学任教期间,他虽然教学成绩比较优秀,但月工资仅为48元,学校与家庭相距15公里,沉重的家庭负担迫使他不得不放弃这份来之不易的工作,仍旧回家从事农业生产。时隔两年,他被聘用为大格村委会宜树德村小学的代课教师。在宜树德小学任教的8年时间里,先后参加了各种资格考试,并获得了相关的合格证书,后因种种原因未能转正。1994年7月,年近花甲的潘家武提出申请,与老厂乡中心学校终止了聘用合同。

  家人赞成老人参加高考

  对于潘老来说,上大学一直是他年轻时的梦想。残酷无情的现实生活改变了他的命运,几十年来他早已淡忘了这个念头。

  三年前的一天,潘老的小女儿无意中说起自己在报纸上看到一条新闻:一名73岁的老人报名参加普通高考!女儿怎么也想不到,自己无意中的一句话竟会点燃了在父亲的心底埋藏40多年的大学梦想,并且这个梦想的火焰在老人的心中燃烧得越来越强烈。

  “爹也想考一次大学,不知道行不行?”2005年4月的一天,潘老终于在餐桌当着家人的面征询大家的意见。说这话时他一直面带着微笑,心里有几分不安。潘老原以为自己的想法会遭到儿女们的取笑,不想当他把话说完后,老伴和所有在场的儿女都表示赞成。

  就在富源一中当老师的女儿潘兴果得知潘老的想法后非常地高兴,想到已经迈入暮年的父亲为将弟兄姊妹们抚养成人辛苦了一辈子,仍然装着少时的梦想,心里十分感动。

  第二天一早,潘兴果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迅速打电话与当地教育部门咨询老年人参考的有关情况,并决定为已经68岁的父亲报名参考。可是,由于当年的高考报名已经截止,她只好专程返回家里劝说父亲来年再考。为了在今年的高考中取得好成绩,潘老在过去的一年中,除每天做完栽种、割草和喂猪之类的农活,还专门找来了高中教材和各种复习资料认真学习,遇到有弄不懂的问题就请教村里的年轻学生,有时为了一个闹不明白的问题甚至还打长途电话向子女们讨教。

  今年4月,潘兴果提前就为老父亲报了名,并抽空教父亲如何涂写标准化考试的答题卡,为他讲解参加标准化考试的一些普通常识,积极准备应对高考。

  为考政法放弃破格录取

  潘老今年的考试成绩通知单上写着语文38分、数学20分、外语36分、文科综合89分,总分为183分。这样的考分当然远远不够录取线。可就在几天以前,西南林学院成教院招培科的工作人员得知这份不寻常的高考成绩出自古稀之年的潘老之手后,立即与富源县有关部门取得联系,并电话通知潘老:只要老人愿意,可以破格录取他到该院读园林园艺专业!对于已在高考中名落孙山的潘老来说,这无疑是一个振奋人心的消息。

  潘老的子女们立即前往西南林学院成教院为他联系入学的相关事宜。“我们已经考虑过,如果老父亲决定去林学院读书,就让我母亲到昆明去照顾他老人家,为此我们还到学校附近考察过租房情况,准备为他们两老口租一套房子给他们居住,后来经过落实才知道,愿意录取老父亲入学的是该院函授部,每年只有几个月的面授时间,我们反复商量后觉得让父亲读函授很不妥。至于读书所需的学费和生活费都不成问题,现在就是看父亲是否愿意到那所大学去读书。”潘老的小儿子潘兴福告诉记者说,他们把西南林学院成教院愿意录取他读函授大学的事与潘老说后,老人家也觉得不合适,他真正想上的政法大学。

  记者曾向潘老请教过他是否去读西南林学院成教院这个问题,老人说,他自己真正想上的政法大学,由于愿意录取他的学校与自己的理想并不对口,因此他决定放弃这次上学的机会,待明年再参加高考。老人还告诉记者,读大学是他年轻时候的梦想,1978年恢复高考后,他也曾想过报考大学,可那时国家对考生的年龄没有放开,加上家里的几个孩子都在上学,他只好把考大学的事先放了下来。

  教育主管部门:老人精神值得全社会学习

  “终身学习,终身教育。这是我们一贯提倡的。”富源县老厂乡分管教育的副乡长姚河东说。姚河东说,老厂乡一带矿产资源非常丰富,许多农村孩子上完初中后就到矿上打工赚钱,对学习的重要性在这些山村得不到足够的重视。69岁高龄的潘老参加高考对当地的孩子以及孩子的家长是一个极好的教育,当地党委和政府也非常支持潘家武老人的做法。姚河东认为老人这种学而不厌的精神难能可贵,值得全乡各界人士的学习,只有树立尊重知识,尊重人才风尚,才能鼓励越来越多的人努力学习,从而推动社会的进步。

  富源县教育局的孙富华副局长接受采访时说,潘家武老人参加高考,是全国高考制度放开年龄限制后,富源县出现的第一个高龄考生,体现了老人“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的壮志豪情,其中也隐含着“无可奈何花落去”的青春无价观。这充分说明富源县崇尚科学,追求高善生存境界的人多了,“党政以重教为先,民政以助教为荣,师生以兴教为乐”的良好氛围已经形成,老人的行为对广大青少年朋友有极大的触动性、激励性、教育性,教育他们从小如何树雄心、立壮志,珍惜青春好时光,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教育主管部门将按照国家的有关政策,对类似的人进行正确引导,积极鼓励。

作者:    来源: 搜狐网     编辑: 岳翠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