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台大戏一个灯光设计师,导演、编剧纷纷外聘,这也成为本届昆剧节的普遍现象,的确,优秀创作人员已成为昆剧发展的稀缺资源——
“如果我退休了,估计团里的创作人员就没了”,国家一级作曲周友良半开玩笑地道出了苏昆剧院主创人员严重匮乏的现状。
目前苏昆剧院仅有他一名作曲人才,遇上排练大戏,周友良要身兼数职,从唱腔、音乐设计、配器直至排练设计等。如果是重要演出,他还要担当指挥,“这么多工作量,在其他院团起码得两三个人共同完成”,还有两年就要退休的老周坦言,团里曾经也想吸纳这方面的人才,结果种种原因未能如愿。舞美、灯光设计的人才就更告急了,几台大戏全部得外借。
这些不仅仅是苏昆剧院一个院团的难题,“人才匮乏是整个戏剧界面临的最大困惑,相较而言,昆剧似乎问题更加突出,甚至有的行当,人才是严重紧缺”,谈及昆剧的现状,上海昆剧团团长蔡正仁毫不避讳,“尤其是导演、编剧”。他以本团为例,这次上昆为中国昆剧节准备了两台大戏,《一片桃花红》和《邯郸梦》,而编剧都是外借的,这也成为整个昆剧界的普遍现象。浙江昆剧团的负责人陶铁斧也认为,在人员调剂得过来的前提下,7个院团可以资源共享,一些演员、作曲人才相互借用虽能暂时解决创作班子短缺的难题,但一定要有自己艺术特色的主创班子。
由于编创力量不足,各个院团纷纷外聘一流导演、编剧的做法自然无可厚非,但毋庸置疑的是,有不少创作人员是从其他剧种转而开始研究昆剧的,如歌舞剧、京剧、越剧的编剧、导演都被吸收进昆剧的创作队伍中,“隔行如隔山,稍有不慎,就会令昆剧本体特色丧失”,蔡正仁认为,努力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来丰富自己,这是值得称道的,但若是昆剧因此削弱自身风格,和其他剧种趋于雷同就可怕了。国家一级演员、昆剧名丑林继凡也对此表示出深深的担忧,他告诉记者,此次8台大戏中有3台是由一个灯光设计师设计。而某些大戏的曲牌、台词的粗糙则是完全暴露了编剧对昆剧艺术的研究显然不够深入。
“如果说灯光、舞美人才未有明显的剧种特色,还可以社会化运作的话,而体现昆剧本体特色的作曲、导演、编剧的人才培养必须得提上议事日程,否则前景堪忧”,蔡正仁的观点也得到苏州昆剧院院长蔡少华的认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