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名篇解读 正文
评《湖南名小吃》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8-18 09:21:01
         ——评范命辉《湖南名小吃》    

        20世纪50年代末,已是国家最高领导人的毛泽东回湖南期间,不但吟成了一诗《回韶山》迄今传唱宇内,还一行坐吃长沙臭豆腐说出一句“火宫殿的臭豆腐还是好吃”,使得这一特色小吃于今日依然是遗“臭”千里扬名万家,甚至成了现时代的湖南人或是到湖南来观光投资的人的一种饮食时尚。台湾人忆田汉诗赞“油炸豆腐臭中香”,美文家汪曾祺文写《果蔬秋浓·逐臭》;而范命辉先生又一次身兼美食家与文字客二职,细说臭豆腐之类的湘味小吃的情事与趣味。

        湖南人喜欢臭豆腐的臭和湘妹子的娇,视享受二者为人生福分与完美极致;从火宫殿老灶、南门口五娭毑摊子、铜铺街立着“我爷爷的品牌”的推车,臭豆腐香味引得妙龄少女芳扉溢彩,也给作者留下了谈走文笔与思维的充裕空间。许多老长沙至今还在回忆的德园包子曾经一天要卖三四万个,使得排队的人经黄兴路一直排到了樊西巷深处,成为了长沙城一道亮丽的商业景观,也成全了老茶客几十年的人生乐趣,更是成就了作者与一代中国烹饪大师、餐饮文化大师与湘点大师的对话与交心。吃食已流传于民间数千年不绝的白粒丸,如同品味一段灿烂的米食文化史,尤其是益阳郭老倌走市场化的创举、曾作小孩缺奶断奶的最佳营养胜似美国亨氏米粉的功效,以及让瘦身女子胖不见肉、瘦不露骨、三围诱人的趣事,足见白粒丸给作者留下的记忆是鲜活实在的。许多人看说沈从文的情事与黄永玉的谐趣,作者却爱上了涵融一方山水精华的凤凰姜糖,他味知了感冒灵药的甘甜微辣,心领了抗英名将的爱国情操与慈善总理的忧心天下,更饶有情趣地神会了小孩儿吃一吃姜糖可以对接文学大家艺术大师的灵魂。循着作者满怀饮食情结的文字深入,能够发现他对这一系列湖南知名小吃的熟悉与深情,其中有对初次缔结情缘的遥远记忆,有对偷学几许绝活的平静喜悦,有对母亲清作小吃的不老感恩,还有对比萨饼之类西洋糕点入围中国市场的淡淡忧思。哪怕是一块长沙米发糕、一碗双燕馄饨、一个糖油粑粑、一碟姊妹团子,还是一盘唆螺、一盆四娭毑的口味虾,作者都是吃得有滋有味,写得有情有趣,给人的感觉是一副会食爱品也善吃的性情中人模样,偶尔还施露几手偷窥的技艺惹得人们几尺垂涎与几分馋性。

        湖南人特别是长沙人喜好吃,也擅长于大街小巷寻找和制造吃的艺术。吃的人多了,也吃出了不少像模像样的百年老店和千里名摊,如火宫殿、杨裕兴、甘长顺、玉楼东、德园、四娭毑、五娭毑之类,以及南门口、坡子街小吃一条街。好吃的地方多了,会吃的人也多了,慢慢地就吃成了一种鲜活甜辣的湖南小吃文化。前些日子,翻读蔡栋先生新著《湖湘文化访谈》,其中有一个章节就是先生同范命辉关于湘菜作了一次平静而务实的对话与思考,“和而不同”的湘味之所以闻名,主要是得益于湖南作为鱼米之乡提供着独特的原料、独有的民间调料和烹饪技艺、长沙窑与醴陵瓷出品的瓦罐碟盘以及湖湘文化的千百年熏陶,使得人们能在湘味的品种中,可以闻到四川风味的辛辣,看到鲁地味道的气势,发现淮扬风格的影子,更能找到粤味的清香。而熟知屈原大夫“大苦咸酸,辛甘行些”真谛又共事于诸多湘菜大师的范命辉先生,仗一副味蕾、一纸素笺,把自己舌头上的、心灵里的、思维中的饮食经验与想法,以及湘味有滋有味的特料、美滋美味的巧艺、起香开胃的醇香、秀色赋味的靓色、脱俗韵味的雅名与和谐出味的绝器,一一倾注于《湖南名小吃》之中,有趣,好看,似乎又近似一种煽情。难怪作者说坐在路边小摊唆螺,看到不远处翘着兰花指穿着超短裙亮出嫩白腿也是唆螺的美女,总有另一番舒心的感觉。李元洛、蒋祖烜等先生,痴情为文,有心为吃,或提供诗文,或精作序言,一怀虔诚总是紧系湖南小吃。尤其是书中佐以世已鲜见时渐久远的老照片,再吹诱引时人走近湖南名小吃品食、走进《湖南名小吃》品文,甚至是坐拥小摊老店欣赏擅长吃食美味的秀雅女子,更是一种自然心性流露的平静与惬意。能以介绍平实的美食文字、映藏潇湘风情的珍贵图像熔冶一炉,并借力典雅大气的装帧艺术,来诠释湖湘文化的某一活跃部分,其本身就是一次创意,不失老辣与厚重。也许这种写给湖南境内曾经是或现在亦是的某一个市井小店小摊的小吃言语,就是不同于汪曾祺古清生朱振藩以及林珠儿行走美食文字与心路的一个方面。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岳翠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