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纳-辛格
东北网双鸭山8月17日电 据腾讯网消息,以前多次在公开场合见到过印度前外长纳特瓦·辛格,从外表看,他是一位能言善辩、传统的印度绅士。当坐在他摆满了珍贵版本图书的书房里,这位矮个子白头发、精神矍铄的75岁老人看起来多了几分亲切感。还是那么健谈,愉快地回忆起他在北京工作生活学习的日子,他陪同拉·甘地1988年访华时与邓小平会见的情景,但话题很快就转到了当前以他为中心的政治风波上。
自从去年11月辞职以来,他虽仍担任着上议院议员的职务,却一直过着相对平静的生活,主要是等待对他是否参与伊拉克“石油换食品”丑闻的调查结果。到了8月4日,事情出现了戏剧性的一幕。当天,是印度独立调查法官帕塔克提交他关于纳·辛格被沃尔克报告指控“受贿”事件调查结论的日子。下午6点钟,就在帕塔克向总理刚刚递交报告之后半小时,与美国有线新闻网合作的印度广播新闻网就抢先播出了该报告的要点。其结论对纳·辛格是致命的:在“石油换食品”丑闻中纳·辛格负有责任,而同被沃尔克报告指控的印度国大党则是清白的。
风波乍起
就在帕塔克调查报告被提前“泄露”之际,纳·辛格立即发动了他的反击。“连印度总理还没有看到报告的时候就有人提前透露给媒体”,纳·辛格认为这中间肯定有“猫腻”。他紧接着向议会上院递交了指责总理府应对“泄露”事件负责的提议,这也是印度历史上第一位执政党成员指责本党总理。“我在这个事件中没有做错任何事情。2001年的时候我是反对党成员,并没有在政府中任职,本身就不存在“行为不当”的问题。我对伊拉克的访问是代表印度国大党的,也没有寻求个人利益,”他严肃地表示。
与此同时,这位前外长还对当前处于艰难而关键阶段的印美核协议提出疑问。纳·辛格用他一贯的略微激动的语气说:“虽然我本人为2005年7月18日核协议的签署做出了很大努力,但我认清美国人说一套、做一套的本质是在赖斯今年4月5日国会作证之后。”纳·辛格强调说,赖斯根本不提能源合作以及平等互利等核协议的核心问题,反而大谈不扩散问题。这说明美方无意正式承认印度的核国家地位,而加给印度的条件甚至比核不扩散条约还要苛刻。印度已有不少科学家认为美对印核政策“移动了标杆”。
纳·辛格的“反叛态度”很快让一时找不到合适议题的反对党派闻到了腥味。显然,像他这样的国大党元老、印美核协议的直接操作者如果“反水”,引起的政治风波是可想而知的。仅在几天之内,印度人民党前外长辛哈、与国大党是老对头的社会人民党二号人物阿马尔·辛格等一批反对派领导人密集会见纳·辛格,显然希望从他这里能够挖到“政治炸药”。左派政党由于强烈反对印美核协议的某些条款,提出核协议必须得到印度议会批准,以提高核协议生效的门槛。这时也发现了新的支持者,并抓紧同纳·辛格接触。尽管这些人9个月前曾强烈要求他下台,但纳·辛格对他们似乎并不介意。“我最近结交了一些新朋友,”纳·辛格扬起头对记者表示。
调查阴影
但印度的初步调查结果对纳·辛格显然很不利。帕塔克委员会找到了2001年纳·辛格写给当时伊拉克石油部长的3封信,其中推荐了他儿子的朋友塞格尔,请求“给予一切必要的帮助”,而正是这个塞格尔被指控为收取佣金的中间人。目前虽然没有佣金流到纳·辛格及其儿子囊中的证据,但委员会根据这些信件以及其他证据认为,纳·辛格利用国大党代表身份所做的事情属“行为不当”。
更为不利的是纳·辛格本人的说法前后矛盾。在案件发生之初,纳·辛格否认他曾给伊拉克官员写过信推荐他儿子的朋友,当这些信件被发现后,他试图否认信件的真实性,接着又表示许多政客都写过推荐信,暗示他自己写了也没有什么不妥。他去年声称他巴格达之行的内容完全通报了国大党主席索尼亚,但国大党方面完全否认。
美国影子
事情从一开始就有美国的影子。纳·辛格带着自我嘲讽的口气说:“我的一些‘美国朋友“显然不喜欢我。”此间有报道称,在纳·辛格上台之初,美国方面的确感到很紧张,主要因为这位老牌国大党政治家坚决执行不结盟外交政策,反对美国的单边主义霸权行为。谈及此,老人伸出一个手指加重语气说:“阿富汗外长阿卜杜拉以及英国外长斯特劳先后因为反美言论而被解职,美国人显然也想在我身上做文章。”据印度知情人士透露,在沃尔克报告早先几稿中并无纳·辛格的名字,不知什么原因后来加上去了。
沃尔克委员会的调查过程也颇为蹊跷。首先,沃尔克委员会的调查真正“起飞”是在美国占领伊拉克并获得大量政府文件之后。有报道称,纳·辛格写给伊拉克前石油部长的信件就是美方从这批获得的文件中找到的。其次,纳·辛格对记者表示,印度方面对他的调查“忽略了一些重要的证据”。例如他指出,印度驻联合国大使关于沃尔克报告曾给政府写信认为,“沃尔克这个美国人会利用调查诋毁他不喜欢的人”。甚至最近的帕塔克报告“泄露”事件也是由美国有线电视网的合作公司捅出来的。
旋涡中心
纳·辛格仿佛一下子被卷入新德里政治旋涡的中心。对待这位党内元老、同尼赫鲁家族有着长期密切关系的纳·辛格,执政的国大党一时拿他不大好办。虽然国大党给了他党内警告,并停止了他的党员资格,但目前还没有进一步动作。 <
在国内政治斗争中缺少议题的印人党显然想借机拉住纳·辛格,鼓励他“反戈一击”,好像当年VP辛格从国大党出来组成第三势力一样。以北方邦为基础的社会人民党同国大党是“死对头”,在年底该邦选举之前当然也不肯放过削弱国大党的机会。左派政党由于反对印美核协议中的不平等条款,积极推动让核协议首先在议会得到批准后才能执行,而纳·辛格在这个问题上的反美态度则很有价值。
纳·辛格郑重其事地对记者说,自己是一个尼赫鲁主义者,相信不结盟运动不但是一种信条,还应该得到具体执行。印度同美国关系是十分重要的,但印度应当反对单边主义的霸权行为。美国在对印关系上不是平等相待,而是把印度当“小兄弟”,利用反恐战争名义给别的国家和地区造成不稳定,这些都是不能接受的。此时,他话锋一转:“我在担任外长期间十分重视同中国、俄罗斯的关系,印度应该认真推动世界多极化趋势,加强印中俄的战略合作。”
纳·辛格虽然已是75岁的老人,但酷爱读书,著作繁多,在印度被普遍认为是“最博学的政治家”。同时由于性格直率,政治观点往往写在脸上,也被认为是“最诚实的政治家”。印度著名地缘战略学者纳拉帕特认为,纳·辛格今天在印度政坛上仍有举足轻重的位置。他在国大党内的资深地位使其政治上很有号召力,他还可能握有国大党很多不为人知的“内幕”。在今年印度重要的地方选举和今后即将举行全国大选的背景下,纳·辛格的政治立场转向何方可能产生决定性影响。
纳特瓦·辛格到底何去何从?他对记者说:“拉吉夫吸收我加入国大党,尼赫鲁家族待我不薄。索尼亚·甘地是党的优秀领导人,她从未公开说过我的坏话。同样,我也很尊敬她,也没有对她妄加评论。”从这些表态来看,他还是比较有节制的,显然希望给自己留一条后路。(本报驻新德里记者王耀东)(本报新德里8月16日电)
人物名片
他是印度国大党最资深党员之一,与尼赫鲁家族有长达60年密切关系;9个月前他还是世界上最年长的外交部长,为印美核协议的签署立下汗马功劳;他多次见过毛泽东、周恩来等中国领导人,与老舍、齐白石、梅兰芳是好朋友;而今他再次处在新德里政治旋涡的中心——国大党给他警告处分并暂停了他的党员资格,他在印度政坛何去何从人们密切关注,这一切都源于一份叫做“沃尔克报告”的联合国文件。
1996年至2003年期间,联合国出于人道主义考虑通过决议允许前伊拉克政府部分出售石油,换取民众急需的食品和药品,即“石油换食品”计划。该计划出售石油的价格由联合国确定,比国际市场上的原油价格低许多,因此是肥得流油的合同。按照规定,所有的交易都需要在联合国监督的账户下进行,但伊拉克有权选择同谁做生意。
这样一来,萨达姆政权就把石油合同当作政治武器来耍,把合同专门送给那些支持伊
拉克政权的公司,而反对伊拉克政权的公司一点也沾不上边。整个过程也是“暗箱操作”,萨达姆政权要求得到合同的公司通过设在约旦的账户返给伊拉克政府10%的合同金额。另一方面,伊拉克政府在采购食品和药品过程中虚高报价,从中大吃“回扣”。西方媒体不断指责“石油换食品”丑闻百出。从2004年4月开始,联合国指定一个以美国前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沃尔克为首的委员会对上述指控进行调查。
2005年10月,在经过一年半调查之后,沃尔克委员会的结论性报告认为,全球有2400多家公司,包括奔驰、西门子、大宇、沃尔沃等一些世界知名品牌,在“石油换食品”计划中受益,其中包括129个印度公司。报告的表3还指出,印度的纳特瓦·辛格和印度国大党为“非合同受益人”。这就是后来导致纳·辛格下台以及当前对他进行调查的导火索。
与中国文化名人交情不浅
谈完比较沉重的话题,纳·辛格愉快地回忆起在北京工作生活一些轻松的细节。“我在北京期间是中印关系友好的时期。当时中国只有20几个国家的使团,所以所有馆员都能参加外交活动。我曾多次见过毛主席、周总理,毛主席还给我递烟抽。”这位饱经岁月沧桑的老人仿佛一下子回到了从前的时光。他拿出一张摄于1957年的珍贵老照片,是毛主席等党和国家领导人接见印度使馆人员的情景。他让我找到他所处的位置,说实话我找了半天还真没认出来。他有点得意地指着后排一位留着小胡子的年轻人说:“那就是当年的我。”
“由于工作的关系,我还经常与老舍、齐白石、梅兰芳等文化名人打交道,并成为很好的朋友。我在北京期间还学习了汉语,阅读了鲁迅、茅盾的许多作品。目前我正在撰写在华期间的回忆录,”老人说。谈到印度同中国的关系时他表示,两国关系近年来发展很快,他担任外长期间与胡主席、温总理和李外长都有很好的交往。两国经贸关系的发展尤其突出。印中都是发展中大国,都面临发展、解决贫困等共同课题,两国携起手来可以共同改变世界,当然不需要针对任何第三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