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8月8日电 据腾讯网消息,在《公益时报》的五周年庆典上,一个令人意外的熟悉身影边鼓掌边信步走向台前:女士们,先生们,朋友们,晚上好!
抑扬顿挫的苏北口音的普通话,分明是江总书记的声音——
然而,“江总书记”不顾大家惊愕的目光,依然“我行我素表演自如”。
那一次,所有的人都从惊骇到半信半疑,继尔击掌喝彩,捧腹大笑。当然,后来,“江总书记”的身份也被揭穿:他就是特型演员彭江。
彭江的三个“出人意料”
年过五十的彭江很坦率。约访的时候,他热情地说:“家里正在修冰箱,很乱,不过,还是欢迎你来。”
彭江住在一座老式的板楼里,60平的二居室显得窄小陈旧。我很是意外,因为早就知道彭江的许多公益义举——拍毛泽东不收钱;在重庆义演时,将卖字所得的6000元当场全部捐赠给了中国残疾人联合会,原来以为他很有钱才这样慷慨做公益,没有想到他居然是如此窘境下做公益。
“我到北京15年了,都没有买房子,现在这房子还是租的。”一见面,彭江就很坦率地自嘲:“而且我还是三无人员,无社保,无医保,无失业保险。”
其坦率和自嘲,实在出人意料。
没等我回过神来,我又遭遇了一次“出乎意料”——彭将一位面容秀丽,皮肤白皙的女子介绍给我说:“这是我的夫人,我们可都是再婚的,你们也可以好好聊聊。”
演员都把婚姻当隐私,但是彭江说起婚姻却很得意:“经科学研究,男女年龄差别大于十五岁的,结合在一起才会幸福,我现在感到这可是条真理!”
彭和夫人是在酒桌上认识的。当时两个人都经历了多年的离异生活,初次见面印象都不错,在经朋友撮合后走到一起。彭夫人过去是企业家,现在已经卖掉企业,改行为彭江的化妆师,两个人形影不离。
彭江的第三个“出人意料”,是丰富曲折的人生经历:出生于江西永修县,身为老大,父亲残疾,家里八个兄弟要相继上学。他从小就有了一种强烈的责任感,成年后却不停变化职业角色:在部队当过司号长,又从事新闻摄影,转业后在《河北画报》社做过记者、编辑、副社长,后来又在《中华英才》画报任记者站长,还做过摄影师和企业家。而当特型演员是在41岁以后的重新自我挑战。
演伟人演上了瘾
彭江当特型演员,缘于很久之前的一个故事。
一次下乡采访回来,很长时间没有理发的彭江去朋友家串门。朋友的女儿看着他突然说:“叔叔,你知道你像谁么?你像毛主席!”
女孩的一句话,引起了彭江的注意。但这只是一笑而过。
1991年7月,彭江出差到北戴河,恰逢江苏、安徽省遭受百年不遇的水灾。北戴河组织赈灾义演活动。有人鼓动彭江也出个节目。他想了想,正好自己也会湖南话,就用湖南话朗诵了毛泽东的诗词《浪淘沙-北戴河》。
当他站在舞台上,面对台下上万双观众的眼睛,激情澎湃地朗诵完这首诗时,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在掌声中,他走向捐款台,从衣袋掏出了一百元人民币,投入箱中,顿时再次引起掌声与欢呼。在主持人的鼓动下,募捐被推向了高潮,原来计划募捐12万元,结果竟达到了18万元。从那以后,彭江几乎是一夜出名,一时间许多电影厂向他发出邀请去演毛泽东。
也正是这一天晚上,彭江才真正意识到“名人效应”带来的号召力和神圣感。他开始重新审视并思考自己的生命价值。第一次出演成功,使他看到,自己真的具备做特型演员的条件与潜能。但他也深知,要做好一名特型演员,需要不断地修炼自身。
1994年,彭江饰演的四集连续剧《毛泽东在西柏坡》受到各方好评,中国社会科学院的一位美学专家说:“彭江饰毛泽东是最有实力的一个。”
“丛飞是这个时代的悲哀”
2003年,SARS席卷全国。在北京市委、市民政局、首都精神文明建设委员会合办的慰问演出中,彭江又挺身而出,甚至与丛飞同台演出。
两个充满公益的心灵相遇了。忙于演出,他们几乎没有语言的交流,但彼此相互递一瓶水,交换一个微笑与眼神,就得到了鼓励与安慰,然后再用无限的热情投入到SARS义演中。
可不到两年,就传来了丛飞的死讯,而且他把自己的眼角膜都捐了出去。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