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社会点击 正文
热血铸金盾 真爱细无声(图)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8-04 11:20:24

  东北网双鸭山8月4日电 (见习记者 李海良)8年前,23岁的吴在勇从辽宁省警官学校毕业后,如愿以偿的穿上了那身梦寐以求的警服,从那天起,他就把人民群众看作是自己的衣食父母,为老百姓排忧解难,老百姓有什么困难都找他解决。他常说:“只有接近群众,才能了解群众;只有了解群众,才能感受群众的疾苦;只有感受到群众的疾苦,才能与群众以心换心,成为群众的贴心人。”他也用他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警察为人民的优秀品质。

  社区是社会的基本单元,在双鸭山富安社区43委就没有一户居民不知道吴在勇的名字,也没有一个居民说他的不是,那么他是如何得到辖区内1000多户居民的认同和拥护的呢?

  吴在勇负责管理的辖区富安43委,地处南小市城乡结合部,辖区近1000余户居民,3600多人,辖区人员很复杂,租房户、流动人口多,管理难度大成了工作的重点和难点,吴在勇看在眼里急在心里,如果居民遇到难事不能及时联系到我怎么办?爱动脑筋的吴在勇自创了粘贴式“五防”提示卡,包含:防火、防盗、防抢、防水、防电五个方面的温馨提示,并且亲自贴到每位住户的门前。他扎根在社区,坚持每周在辖区内工作35小时以上,对辖区内1100余户居民家庭情况了如指掌,并且根据经验积累并创建了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方法,对暂住人口和出租房屋的管理采取电话查询、网上查询、发函查询“三查并进”,逐人逐户建立档案,对暂住人口实现了规范化管理。

  吴在勇有这样一句话“用我们的心暖百姓的心,这就是一个片儿警的心愿。”十年前,年仅18岁的陈海波突发脊柱炎,只好辍学在家。吴在勇担任民警后,了解到陈海波的母亲没有工作,一家人只是靠父亲微薄的收入维持家用,每次去看她都要为她精心挑选几本好书送给海波,满足海波对知识的渴望,对人生探索的渴望。《美好人生的每个印章》、《永不放弃》、《另一种文化、另一种人生》都是海波喜欢的,海波对此爱不释手。懂事的海波为了节省日常生活开支无论光线如何,都要如饥似渴的拜读,吴在勇在洞察一切之后,主动承担起了海波家里的电费支出,还为她送去了一盏新台灯,支持并鼓励她继续学习,使她重新燃起了对生命的热爱,吴在勇说:“只要海波你能重新站起来,我把一个月工资给你都行”。

  谈起帮扶自己辖区的寇大妈,邻里都说“寇大妈有福气,老了老了添了个亲儿子。”年近八旬的寇大妈老伴去世多年,子女又不在身边。吴在勇从分管这个辖区开始就担负起照顾寇大妈的义务,三天两头的往寇大妈家里跑,给她洗脸、梳头、洗脚、劈柴,挑水。今年三月的一天,吴在勇像往常一样去看望寇大妈,却发现由于管道维修,家里两口缸早已空了。他千方百计的联系卖水的人,终于在长安村附近找到卖水水车,可是由于路面难行,车只能停在街口,吴在勇就用双肩把一担一担凉水挑入屋内,倒满了两口大缸。结束采访的时候寇大妈拉着吴在勇的手泪流满面的说:“小吴啊,你可别走,你要走了,就没人照顾大娘了。”

  谁给百姓一片“情”,百姓就还谁一片“谊”,无怨无悔的奉献,总会得到真情的回报,每当吴在勇下到辖区的时候,许多群众都把他当作自己的亲人一样。冬天看到他冷,就把他拽到自家屋里暖和一下再走;夏天热,百姓不是端出一杯凉水就是拿一块湿毛巾给他。一个人只要真心为老百姓着想,总会赢得别人的支持和理解的。吴在勇坚信:老百姓心中有一杆良心称,只要你心底无私,执法公正,老百姓就会把他当作知心人。

  耕耘是艰辛的,收获是丰硕的。吴在勇在2000年、2001年被尖山公安分局先后评为先进个人,2002年被市公安局授予全市标兵民警,2003年被市安局授予全市优秀民警,2005年在荣获省先进个人,同年又被省公安厅授予“全省十佳社区民警”的光荣称号。

  吴在勇在笔记本首页上这样写到:“只问耕耘,不问收获”,他是这么想的,也是这样做的,为人民群众办好事、办实事、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是他不懈的人生追求。

作者:    来源: 双鸭山新闻网     编辑: 丁爱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