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网络原创 正文
让历史的记忆永远鲜明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8-03 16:34:54
     在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的报道工作启动之前,我读到了一组报道和一篇评论。报道说的是,在德国柏林,又一个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落成了。评论说的是,当年在集中营被德国法西斯残杀的不只是犹太人,也有吉普赛人;可是时隔60多年,如今有几个人知道吉普赛人的这段惨痛遭遇?
  
  历史是什么?历史就是绝大部分人和事被遗忘而很少一部分留存下了纪录。哪些人和事能被史书记录在册?自然筛选之外,其实也有着人为的力量在起作用。犹太民族把悲痛和愤恨化作急切和不懈的努力,把二战史中自己的这一章节不断地充实内容,一遍遍浓描重绘。我去过华盛顿的犹太人大屠杀纪念馆,最让我感叹的是一个放满成排电脑、像间大教室的大厅。轻按鼠标,可以从电脑库里调出难以计数的亲历过二战的犹太人的个人口述。难以计数的犹太人出力出钱共同完成了这项浩繁的工程,为了记录历史,不让一个细节随着当事人的衰老、死亡而自然消逝。
  
  留存在史书上的历史,又有大部分会被冷落,唯有活在后代人记忆里才不负记录者的苦心和劳作。犹太人一个个地建纪念馆,一次次地搞纪念仪式,一遍遍地在媒体上追述往事,还一部部地制作电影大片、畅销小说。在当今世界,一个强势群体能强有力地影响现实世界,也能强有力地影响世人关于历史的记忆。把自己的历史用粗笔写在史书上,再送进同代人和后代人的记忆,固然因为犹太人有实力,更因为他们有心。
  
  吉普赛人的苦难被遗忘了。偶有一位历史学家从故纸堆中抬起头来轻轻说一声,才有很少的人听到了他微弱的提示,惊愕中向吉普赛人投去双重的同情目光。
  
  从1931年“九·一八”事变到1945年8月日本无条件投降,中国人民经历了14年的苦难和抗争。这段历史,应当是一代代中国人永远的鲜明记忆。这段历史,也应当活在全世界人们的记忆中。然而,现状与“应当”还差得远。抗战史料的收集,远远谈不上完备;抗战文物的保护,远远谈不上完善;抗战历史的研究,也谈不上全面。更让人忧心的是,即使身为中国人,我们对自己民族的这段苦难与抗争的历史,了解多少,又从中领悟了多少?还有,我们是否付出了足够的努力,把这些本该以粗笔浓墨写在世界史中,本该让世人都知晓、记得的史实,传扬开去了?日本军国主义者的传人,数年来不遗余力地歪曲涂改这段历史,同时不遗余力地四处散布歪曲涂改过的版本,我们愤慨、谴责、抗议,常常是无力的。
  
  参与新民晚报此次纪念中国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报道工作,结识了一些深怀使命感的历史研究学者,正是在他们的鼎力支持下,我们披露了一些新的史料和新的研究成果。他们的使命感和默默工作的实绩,让我们感奋,给我们激励。我们尽了一点媒体的责任。现在把当时的版面结集成一册呈现给读者,是想再尽一点责任。
  
  “让历史的记忆永远鲜明”,这应当是每一个中国人自觉的责任,应当为此各尽所能。我们的自觉还不够,做得更不够。
  
  再次向默默致力于抗战历史发掘、保存和研究的人们致敬,惟愿他们的热忱如火星,能引燃更多人乃至所有中国人的热情。
作者: 徐炯    来源: 东方网     编辑: 岳翠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