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大型商场内,为安全套厂家做宣传的卡通“安全套”成了场上明星。据称,受欢迎的程度不下于到场的名人嘉宾。这种场面如果放在早几十年不知会引发怎样的骚动。对于现在的年轻人而言,不过“觉得有趣”而已。
传统道德观摇摇欲坠 唯利是图者落井下石——
“中央一套”被人抢注为安全套商标,抢注者称此举“想要借央视的名气打开销路”,同时取名一套“太贴切不过”。此事一时间成为媒体和公众的热点话题,换句话说,尽管商标“还在审查中,目前尚未获得批准”,但当事人扩大名气的目标已先期达到了。
从某种程度上讲,此番创意确有“巧妙”之处,有点像酒桌上的荤段子,能引发无穷联想,让人会心一笑,大生亲切之感。但荤段子就是荤段子,只能在特定场合下窃窃私语,放在大庭广众之下宣讲,一定会被人斥为“没教养”、“耍流氓”。
当事人也许会问,哪一条规定我不能抢注“中央一套”了?也许没有。但有些事即便没有法律明文禁止,依然不能去做。李敖对此曾做过一个非常形象的比喻—没有哪一条法律规定不能在法庭上小便,但没有人会在法庭上小便,因为这是传统道德惯例。法律条文是在传统惯例之上才发挥作用,否则不仅制定成本高昂,而且几乎不具备操作性。非礼勿视,非礼勿听恰恰是我们这个文明古国的重要道德惯例,偏偏近年来似乎已逐渐淡忘。
公理的价值在于其自然存在,对此不能用学术或自由或权利等任何借口加以颠覆。谁都知道1+1=2是公理,你如果非要质疑这个等式的合理性,那只会造成混乱。社会学领域的问题不像自然科学来得简单明了。比如婚外情,就正在被有意无意地添加色彩,一点点激情、一点点无奈、一点点伤感,然后居然现出畸形的美丽。在被归入“搞破鞋”的年代里,那就是见不得人的丑事,搞的时候要偷偷摸摸,生怕一朝事发必为不齿。
如果自己的商品也可能沦入这种与“流氓”为伍的境地,经营者还敢这样调戏社会的羞耻心吗?种种原本隐秘之事忽然间一起涌入光天化日之下,被观赏被探究。还有多少人知道,现在被某些学者甚至社会大众不分场合津津乐道的所谓“做爱”、“房事”,几千年前就便被曲称为“周公之礼”。周公之礼隐秘行之,这是东方哲学中作为人与禽兽区别的重要标志。
禽兽不如,这句在先辈耳中最刻毒的骂人话,现在语意语境难道也变了吗?(石决明)
反方意见: 娱人娱己是市场文化的本性
既然将价值规律作为信条,市场行为就不可能再引入多元化的价值体系。如果道德和传统也可以作为“看不见的手”,足以调控市场,那很多经营活动根本没有存在的必要。“抢注中央一套”,除了有些无厘头,你能找出什么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