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名篇解读 正文
谈《对话美国电视》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8-02 10:13:22
        我以两天的时间读了王利芬博士的新作《对话美国电视》一书。这真是一本体裁和题材双特异的书。看它的体裁,像生动的访问记引人入胜,而内容却是一位访问学者的研究报告;看它的题材,会以为是讲美国电视的表层的花絮,但实际上是对屏幕后面的策划和运作的挖掘,从而“引人入深”。

        与其说作者在美国学习了一年,不如说在美国搞了一年科研。她采用了比较文化的方法:中美电视的比较和美国几大电视网之间的比较。研究文化现象,比较学是最犀利的方法之一,比较宗教学创始人麦克斯·缪勒(Max Muller)有一句名言:“只知其一,就是不知(He who knows one,knows none)。“读了此书对此言的哲学意味会有进一步的体会。因为一年时间太短,本书把主题限定在新闻及专题采访范围之内只选择了三个核心问题,这就避免了面面俱到、浅尝辄止的毛病。

        作者在中央电视台,当过编导、记者、制片人、主持人、资讯工作室主任,2001年她策划了孙家正部长和我的一场《对话》节目,主题是中国对外文化交流,涉及文化差异、交流目的、沟通方式,这个题目本来就大,再加之同时有两位主宾,还有五六个国家的外宾,主题设计、现场实施皆属不易,经她内外指挥、调度,节目播出后反应良好,到现在还有人议论,然而她自己并不满意,说还有深度可以表现,这也许就是她要出国深度考察的原因。

        作者选择了对美国电视考察的三个核心问题:主持人的价值为什么那么高;为什么名牌栏目可以持久;跨媒体集团的资源为什么能共享,这些确实是电视新闻人和热衷电视新闻的观众最关心的问题。

        作者考察了NBC、ABC、CBS、PBS、CNN五大电视台的新闻栏目,直接与40多位高级主管面对面地接触。与汤姆·布罗考、蒂姆·卢瑟特等五位美国老牌主持人的采访对话记录是本书最精彩的章节。一句逼一句地刨根问底,由于请教心切,采访倒像是“拷问”。“拷问”的题目从栏目创建、主题选择、材料准备、现场实施、审片原则,甚至超范围地问出了财务预算和如何解雇人员。有趣的是几位大名人竟然没有回避,一一直率作答。这是一场情景对话,让读者感同身受。

        多年来,我接受过许多国家的电视台的采访,对他们的立场、准备工作、现场效率(如日本TBS台播出40分钟,录播仅42分钟)都留有深刻印象,可是对他们的幕后情形几乎一无所知,读了此书填补了我的好奇心。我终归是外行,还是等着广大读者的中肯的评价吧!
作者:    来源: 文新传媒     编辑: 岳翠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