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名篇解读 正文
马修·珀尔的新作《坡的阴影》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7-28 14:34:37
         马修·珀尔(Matthew Pearl)出版的第二部小说《坡的阴影》(The Poe Shadow),来源是他所谓的“文学史上最持久的间隙之一”。埃德加·爱伦·坡(编者注:美国作家、文艺评论家,被誉为“侦探小说鼻祖”)死于“1849年10月7日,巴尔的摩医院,是年40岁,四天前,人们还看到他神情落魄地出现在赖安的小酒馆里。”坡出现于小酒馆直至死在医院的五天,便构成了这无法解释的间隙。

         巴尔的摩是坡最不该出现的地方:他一路旅行,从瑞查蒙德到纽约,计划中途停留于费城,并不是巴尔的摩。没人知道他怎么会来到这座城市,也没人知道他最后怎么又到了酒馆。对于一些人来说,这正是精彩的周末之夜。但是如果它发生在这位“黑暗大师”的身上,又是在他英年早逝的数天前,便不免有了神秘的意味。

         借由昆廷·克拉克的寻究,珀尔带着我们回到了那遗失的几天里。克拉克,巴尔的摩城的年轻人,是一个虔诚的坡迷,他的沮丧不仅仅是因为坡的死亡,更因为媒体对这一消息的漠然。于是他决定亲自调查,修正人们对他心目中的英雄的冷落和轻视。问题是,克拉克这类人是商业性惊悚小说里被用滥的人物:一个因为自己的执迷而将一无所有的人。他同一位美丽的年轻女子订了婚,出生于一个富有而体面的家庭,自己也有一份律师的职业,然而他却可能把这一切都献祭于对坡的执迷。

        克拉克出没于坡的坟墓,查探他死时住过的医院,寻访他的堂亲表戚。然而无论他去哪里,总是遭致冷漠和阻碍。最后于绝望中,他去向了另一个信息来源:书的纸页间。克拉克一直推崇坡的《莫格街谋杀案》和其他关于奥古斯都·杜邦(编者注:爱伦·坡塑造的经典侦探形象)的悬念故事。杜邦是一个才华横溢的法国人,总能破解让法国警察束手无策的谜案。克拉克提醒自己说:“杜邦的推理过程遵循坡所称为的三段论推理法,即运用想象进行分析,再通过分析攀越想象的高巅。”

        克拉克偶然在报纸上读到一篇文章,提到杜邦这个角色有一个真实的法国人原型,于是他立即前往欧洲大陆。当然,结果他发现可能的原型不止一个,很快地一些性急的法国人又追回了美国,不放过任何因为坡的死而成就他们名声的机会。

         于是精心安排的错综复杂接踵而至,直到对法兰西共和国的未来也产生了威胁。正如珀尔在他的关于连环杀手和哲学家的畅销书《但丁俱乐部》里展现的那样,他是一个出色的布景师,一个果断的谋略者——尽管有时缺乏灵气。《坡的阴影》充满了阴谋,更充满了细心推敲的(同时华丽展示的)细节。

         迷惑的叙述者,试图融合理性与惊悚,这使《坡的阴影》像是以坡的作品为范本,可是却缺少了一个至关重要的要素:简洁。尽管珀尔确实深谙19世纪的美国,但正是大量对维多利亚文风的刻意模仿削弱了这本书的力量。他不仅挖掘出了坡的故事,也挖掘出了坡时代的语言。不用多久读者便会发现自己陷身在老式胶片的褐色影像里。珀尔建造的是一个博物馆而不是一个世界。然而没有人会生活在博物馆里。
作者:    来源: 文新传媒     编辑: 岳翠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