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网虫贴文 正文
大地的恩典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7-27 10:58:03
       平日里,我最喜欢去的地方是乡村。若没什么要紧的事,或者觉得最近心情欠佳,我便会打点行装,到乡村去转一圈。最近的地方是去郊区。带上一瓶矿泉水,再带上足够的烟,然后找到一片田地,在地边坐下来。可以一坐一天,午间连饭都不用吃。坐在那儿干什么呢?瞎想。当然,坐在那儿我会很舒服,从头到脚的舒服,从里到外的舒服。 

     远的地方就不好说了,因为范围太大了。只要离开这座城市,都是我可能涉足或者是已经涉足的地方。事实上,这件事做起来非常的简单,只需到客运站,买一张到目的地的车票,然后坐在车上,就一切都妥帖了。一路上感受着乡野的风。过不多久,人便来到了处处都是稻谷,处处都冒着炊烟的小村子,处处都可以看见活蹦乱跳的鸡鸭猪狗还有篱笆桩和土院墙的地方,同时可以看见院子里拉着的晾衣绳,绳上搭着五颜六色的衣裳,搭着蓝格子的被单,搭着小孩子的红袜子…… 

      每当看见这些,我都会发自内心地感动,为这大地的生机感动。 

       而这勃勃的生机,正是大地的恩典呵! 

      当然,我还会看见人。在这里看见的,无疑都是庄稼人。他们都是普通人,普通得就像他们所种的稻谷一样,普通得就像他们脚底下的土地一样。我会同他们唠嗑儿。我会听他们用尾音极重的闽东乡音对我讲述他们的历史,他们的传奇,他们的感悟,他们的经历,他们对社会和人生的看法。他们的看法都十分平常,并无一句惊人之语,听来似乎绝不深刻。但是,有一种感觉却一直那么强烈:他们对很多很多的事情都一清二楚;对很多很多的事情,他们心里都明镜似的,一点儿也不含糊。 

    现在他们都拥有自己的土地,这是他们最为满意之处。不仅如此,他们还为此感到神圣。他们时时刻刻都在提醒自己:他们是自己的土地的主人。 
    他们特别清醒,知道这一切都是怎么来的,也知道生活还会有很多艰辛,绝不会从天上掉下馅饼来,可是他们都对未来的日子充满了无限美好的希望。 

       在我的脑海中,也有一条乡村泥埂小路通往故乡。

       于是就忆起那如歌岁月。那是八月的乡间,庄稼已从田野里收回。大地被秋天的阳光照耀着,抚摸着,微微地沉醉于丰收的回忆之中。粮食颗粒还仓,地里的稻茬儿排列整齐。暮色徐徐降临。夕照下生出缕缕炊烟,漫向又高又远的天空。

     我赤着脚,行走在一支支民歌里。那信步的姿势,宛若金黄的麦穗摇曳于田野中。这季节,时间的硕果,已被风尘搓揉得格外鲜亮,像熟透了的一滴滴月光。

     我苍老的祖父,他握锄的手掌里,沟壑纵横。他俯身躬耕的姿势,是古老农业最艰苦卓绝的象征。我的眼前,飘过春天的禾苗,夏天的汗滴。然后是,半轮中秋的月影,一晃而过。他五十年沉默的人生,像马拉着的大车,一晃而过。

        时光逝水,一晃而过。它使我一次比一次更深地怀念土地。在思乡的时节,或感念的路口,一次次缅怀,那些在土地上度过的好日子。

       我的土地,自由舒展的土地。我知道,我坚实的双手该做些什么了。抓起一把泥土,嗅嗅,看看,捏捏。我终于感觉出了其间的生机。当我紧紧地握住它时,会隐隐感到,那来自大地身上的蠕蠕而动的力量。我深知,这样的泥土,不管撒进怎样的种籽,都会长出健壮的枝叶和果实。

  然后,大风起兮云飞扬;我亦开始飞扬。在命运的风中,那些送我出走的人,衣衫飘飘。那些唤我名字的声音,那嘶哑的声音啊,温延至今。??承受着一样的季节和雨水,在我和我大起大落的土地之间,一串串雨丝,一串串泪滴,一串串的往事和回忆,就像那绵延不绝的节气和农历。

  站在通往乡村的路上,这季节平野千里。脚下,是一片好风水;眼前,是一地好梦。这祥和之地,是我的生命之源。我的血脉和情感的全部根基,都来自这里,来自于这一滴滴咸汗,来自于这一粒粒粮食,一脉脉山峰的走向与突兀的跌宕,来自于那无声语言中的每一个词根。

  祖地。方言。村庄。青石上的水流。和被水流洗涤得干干净净的茅屋。黄昏时分,最后一丝阳光,收拢了竹林里栖鸟的翅膀??这不朽的、灿烂的风景啊,在此时,这样地牵扯着我疲惫的身影,和我对于家乡的守望。

        大地在耕种/ 一语不发

       住在家乡/ 像水滴、丰收或失败

       住在我心上

        当再次在心中默念海子的《九首诗的村庄》时,我已泪水婆娑。
作者: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岳翠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