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名篇解读 正文
《法兰西组曲》:历史低到尘埃里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7-25 16:13:30
        胡雪岩故居天天"夜宴"遭质疑 ·生于1975-1985:上帝已死,记忆犹在 ·为世界遗产减负1.2万庐山居民3年全下山 ·看余秋雨央视秀:没什么,别没文化 ·视点:官员博客:个人的"热线电话"? ·没文化?“香港小姐”宣称不知孙中山

        空荡荡的巴黎街道,拥挤的大逃亡。有的人内心是懦弱的驴子,是狂躁的马,是破碎的木器,是双面书生,是委琐的狗,卑鄙的狐狸,背叛的恶之花。1940年,二战的舞台上,没有人能像伊莱娜·内米洛夫斯基那样,以生命自身的开放和凋谢来书写历史。然后,她走向集中营,走向死亡。

        60多年后,这位俄罗斯籍犹太女作家的手稿,被她的长女德尼斯从一口箱子里取出来,得以重见天日。我知道那是承载着痛苦的圣物――小说《法兰西组曲》(人民文学出版社2006年5月出版),只有两部,即《六月风暴》和《柔板》,在今天被合为一书,作为“组曲”。它永远未完成,却悠悠地,不惊动一丝雷霆,就扔出了一坨“人性”的黑铁。

       《六月风暴》像一部对比强烈的黑白纪录片:女人和孩子精疲力竭、饥肠辘辘,乡间破屋和走廊,装满家具、床垫、被褥和餐具的汽车,喧闹的、将伤员运往医院的军车,被抛弃的妓女……故事有特殊的质感,如果我们触摸到的,仅仅是非常时期的非常行为,那还远远不够――事实上,内米洛夫斯基撕碎了所有法国人的心魄,她老派的现实主义手法正好与故事贴近。她冷冷地,明知即将成为纳粹的牺牲品,却似乎是在旁观,实录了那一份个体所无法控制的命运之重。

       《柔板》里,则更多地呈现出人性的光亮。慢而从容的笔调,像舒缓的柔板,刻画了一个爱情困境。战俘的年轻妻子露西尔,没有享受过真正的爱情。同样年轻的德国军官布鲁诺,清瘦,有十根很漂亮的指头。一个阴郁的雨天下午,他们坐在了一起。他修长的指尖流出琴声,她坐在旁边倾听。在这里,时间和战争几乎消失,只有红酒,音乐,沉默,淅沥的雨水。这究竟是不是爱情?在纳粹军人和巴黎女人,在敌对的两个国家,两种信仰之间,爱情存在吗?但内米洛夫斯基坚定地抛出了这个两难命题,并由此折射出人类普遍的心理(道德)困境。作者提供了心灵分裂(扭曲)者终于回归自我的案例,虽然如此短暂,仅仅片刻的清醒,却犹如一道闪电,划亮了黑沉沉的法兰西。

        这是一种可贵的“在场”和“场外”结合式的写作。纸一样的巴黎,飘着作者孤灯下的身影,她流亡的镜像,见证了一个充满痛苦和疯狂的时代。

        历史,只有当它低到尘埃里,才能鲜亮如活生生的事实。今天,内米洛夫斯基携带着她和她的同胞的故事,在中国的大街小巷穿梭,令人感喟。历史使她伟大,而她以独有的方式宣告了什么是永生。

作者:    来源: 中国网     编辑: 岳翠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