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凤仙,1942年生于河北省蠡县,自幼聪明好学,酷爱美术,在其父亲的影响下,小学时就开始练习做画,并表现出过人的美术天赋。姐弟五个她为长,家境又贫寒,当画家谈何容易,但在她人生的字典里没有苦、难二字。小学毕业后,一个十二岁的女孩子步行一百多里到保定考学。天资聪明的她以优异的成绩夺魁,考入保定第三中学。对于一个农村孩子讲,这简直是中了状元。入学后,她不仅是品学兼优的好学生而且成为出色的学生干部,各科学习成绩优秀,美术成绩也名列前茅。初中毕业时,美术教员几次找她谈话,要保送她天津艺专学习。她拒绝了,原因有两个:一是学美术花费很大,家庭经济困难供应不起;二是她年龄虽小野心却很大,她不仅想当艺术家,还想当文学家、科学家。她实在抗拒不了清华、复旦这些高等学府的吸引力。但正当攻读高中时,因受当时国家政策影响,刘凤仙没能实现这一愿望。1961年国家号召学生自愿下乡支援农业,刘凤仙作为先进的学生代表,学生会副主席,决定积极响应号召下乡支援农业。她咬破中指写下血书以表决心,毅然放弃了学习机会,走向农村。下乡后不久就被聘请担任了中学教师。
“文革”期间刘凤仙克服重重困难坚持学习绘画,边教边学,苦练不辍,为自己的理想不懈努力。她开始研究山水画理论,后改为写意花鸟理论及技法。她坚信,天天动笔,坚持数年必有收获,可以说几十年如一日。70年代中期,刘凤仙调到北京国务院机关事务管理局工作,成为一名行政干部。工作之余,无论工作多么繁忙,家庭负担多沉重(当时已是三个孩子的妈妈),她都坚持美术的研究与创作。为圆大学梦,她成了中南海业大秘书系第一期学员,四年来一直边工作边学习,相当紧张。当时她已是四十岁的人,每天晚上上完课回家已筋疲力尽,但仍然坚持天天动笔,从不懈怠。在几十年与命运抗争,为事业和理想奋斗的过程中,她真正理解了勤奋、毅力的含义和人生价值的意义。刘凤仙后又受书画大师黄胄先生指点,受益匪浅,艺术上有了长足的进步,精耕自有丰收日,功夫不负有心人。多年来,她曾数十次参加全国及国际性书画大展、大赛,曾获金奖数次,银奖和三等奖数十次,多次获优秀奖、功勋奖、特殊贡献奖、优秀创作奖、最佳创作奖。她虽然取得很大成就,在国内外的知名度日益俱增,但她苦心钻研的精神没有丝毫减退,她谦虚谨慎,博采众长,诗、书、画全面发展,她常说单纯绘画,只能是画匠,只有全面发展,才是真正的艺术家。她的诗作在全国诗歌楹联大奖赛中获金奖。书法也在大赛中获银奖,著有《刘凤仙画集》和《刘凤仙书画艺术》。在1997年香港回归,1999年澳门回归全国百名知名是画家联谊大笔会中均获金卡荣誉证。曾随中国代表团赴韩举办画展。在中韩两国联谊大笔会中获金奖。由于她成绩卓著,并且才华横溢,使她赢来“东方才女”之美誉。
梅花香自苦寒来,梅花的高洁品质深深吸引了她。她自幼喜欢梅花,对梅花情有独钟,画好和画出自己的梅花是她一生的追求 刘凤仙的作品流传东西方数十个国家,深受欢迎和喜爱。她的作品先后被辑入《海峡两岸书画大观》、《国际书画名人精品集》、《跨世纪翰墨艺术家画库》、《世界名人录》、《世界书画铭录》、《世界著名书画家真迹博览大典》、《中国老年书画家大辞典》、《国际现代书画名家教授大词典》、《中国百名知名书画家精品集》、《中国当代创业英才》、《二十世纪当代著名书画家》、《龙典》、《中外名师录》、《95、96年首都艺术博览会》、《97、98、99、2000国际首都博览会》、《今日庆还珠》、《诗书画缘》、《跨世纪翰墨艺术家精品集》、《东方才女》、《百名老将军书画精品集》、《刘少奇百年纪念》等四十余部画集与辞书。刘凤仙还为世妇会捐赠巨幅梅花“春晖”,以表祝贺,中央电视台“半边天”栏目播放了捐赠仪式。《法制日报》、《农民日报》、《中国文化报》、《中华英才》、《中国行政工作》等杂志,还有一些地方报纸与刊物多次发表了她的评论文章和作品。山东省电视台艺术展厅曾用一周的时间播放个人专辑“刘凤仙画选”,每日两次,每次5分钟,反响很大。由于刘凤仙的画舒展豪放,喜庆向上,催人奋进,让观者赏心悦目,痛快淋漓,唯此人们喜欢她的画。一些国家领导人、收藏家、企业家、海外友人及书画爱好者都纷纷收藏她的画。刘凤仙女士说:“能为人们和社会做一点贡献,乃人生大幸事,感谢大家喜欢我的画,今后我定加倍努力,创作更好的作品回报社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