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邹德忠1938年出生,山东烟台人,曾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组联部主任、中国书法家协会第三届理事,现任中国书法家协会中央国家机关分会副主席兼秘书长、中国书法协会书法培训中心教授等。
邹德忠的书法,没有在前一阶段那股潮水般的“变形”势头中被淹没,关键在于邹氏认为当代书法应植根传统。基于这样一种深刻的认识,邹氏书法,无论是“形”,还是“神”,都较为完美地体现了中国书法的核心审美理念“和”。“和”不 一个孤立的审美理念,“和”是人与自然圆融的一种高度智慧的认识成果。这样一种成果,一旦被砚边人所掌握,并成为其自觉的操管意识,那么腕底的点画线条当然不同凡响!邹氏的书法,正是这样一种不同凡响的书法。
邹德忠时常署一个很有趣的名字——知不知子,斋号则称知不知斋。这个“知不知”取自《老子》七十一章,意思是:要知道自己不知道的。邹氏借此表达的是一种对自己学习的要求,从中可以略窥他对于学习的端正态度。他不是那种巧言善辩的“书法家”,也不是那种“今天天气,哈哈哈!”,而暗中巧取豪夺的“书法家”。用林岫的话说,邹德忠“这个人很耿直、忠正。”
笔者曾有幸拜读到邹德忠从北京邮来的豪华本《邹德忠书法艺术》(季羡林题签)作品集。集子中的作品,抒怀古之情,存渊流浩养,气息宁静、气势激越、气度恢弘,艺术品相尤佳,反映了邹氏对真、善、美的强烈追求,表现了这样齐鲁大地养育的当代书法艺术家的堂堂正气,也表现了这位当代知识分子优秀的做人品质,那便是:真从艺、敢做人,很敬业。邹德忠坚守着中国传统文化的纯洁,他的这部作品集深刻地表现了当代砚边人的社会良心,往雅处讲,就是社会责任感。
我以为,中国当代书法界,正是因为有一批像他这样的刻苦从艺者,中国书法的传统文明才能延续不息,书法界才一直拥有一条骨气昂然的精神脊梁。我为他们的存在而自豪!邹氏用自己的方式感悟着中国传统法书的一流笔法资源的斓与辉煌,如北碑精神,如唐楷精神。邹氏以传统笔法、自己的理性笔法、当代的探索性笔法的艺术整合中,感悟自身书法艺术生命的经历,表现自己刚正雍容的健康和昂扬、向上的审美精神境界,因此,邹氏的书法有魅力,有感染力,有冲击力。
欧阳中石在电话里谈起邹德忠书法时,这样对我说:“德忠的字是写,不是画。”我体会中石先生的话本质是:邹德忠的字是按汉字的规律、法度去写的。后来,我在拜读欧阳中石为邹氏书法集写的序言中,终于读到了这样的一段话:“德忠同志的字是合乎汉字法度的。惟其如此,所以他的字都能被认识,都是规规矩矩的。
这件事本不足论,但时下却成了一个不能不考虑的问题。把可识性、明朗性与艺术性对立起来的看法,好像是种时髦,但我个人是愿意看清清楚楚的字的,如果字都不能被人认识,怎么还能谈得上美与不美?应当知道:一个字如果写得不是字了,便没法去品评,确切地说,它已经失去了被品评的资格。德忠同志的字是合乎书写法度的,是能体现汉字本身美的素质的,合乎平正、匀称、飞动、性灵等的原则要求。”
隶书,是古文系统向今文系统过渡的关键性书体,历来受到文字学界和书法界的高度重视。学术界的一种看法以为,隶书的源头可以推到战国期间,可是隶书显著的面貌变化则是在秦汉之际。这个时期的隶书,波磔用笔之道已极普遍,甚至比新莽年间的《莱子侯刻石》更为先进。察邹德忠的强项书体——隶书,感觉他对这一时期的隶书名碑均有过涉猎。在作品中,邹氏着力表述自己对传统隶书的思考、研究、取舍、整合,如对“一波三折”、逆藏、衄挫、蠖曲、蛟伸等笔法领悟与应用等。在他的笔下,隶书的线条具有了强烈的运动感,刚健中显婀娜,雄强中见优雅。邹氏这样的隶书面孔的形成,也得益于对简牍隶书的读临。
简牍隶书在西汉勃兴。秦、汉之间的隶书,如帛书《阴阳五行》法帖、《老子》甲本等,文字构架与点画形成同战国时的隶书几乎一脉相承,篆隶掺杂,墨能入纸,追求作品的勃勃生机。观邹氏隶书,个中消息让人依稀可品。由于能将汉碑和汉简的诸种笔法,如大尾拖等统于一腕底,故邹氏的隶书“心源”是以雄强、厚重、劲挺、舒展、烂漫等综合而成的“飞动”,来表现其书写时的情致,从而昭示一种疏密、聚散、避就、游行自在、动合天机的韵律之美。
需要特别强调的是,邹氏隶书中也整合了唐楷中的“努”法,因而显得风姿引人。他的隶书,或雄放、或秀逸、或方整、或雍容、或密致,有汉隶之气格,也显示了当代与时俱进的书法艺术审美格调。这一审美格调的核心点是:书家既得到了古人书法艺术的菁华,又写出了自己对书法的哲学思考。邹氏隶书总体上追求“曲中求直”的传统书法法则,点画不作张牙舞爪之状,运笔符合“带燥方润,将浓遂枯”的正确理念,章法“违而不犯,和而不同”作品给人以飘扬洒落、笔意分明、茂密清雄、浑厚坚挺的感觉。
“接受美学”的创始人之一伊瑟尔认为:艺术作品含有许多“意义不确定性”和“意义空白”,它们是联络作者创作意识与接受意识的桥梁。伊瑟尔将艺术作品的这种“意义不确定性”、“意义空白”所构建的基础结构,取名为“召唤结构”。伊瑟尔觉得,在提供足够量的理解信息的前提基础上,一幅作品所包含的“意义不确定性”、“意义空白”越多,观众则越能深入参与作品潜在意向的现实化,这是作品产生足以让观众回味遐想效果的出发点。
邹德忠的篆书也写得很有色彩。观其笔道,分明看出邹氏遵循了“欲左先右,欲右先左;欲下先上,欲上先下”和“无往不收,无垂不缩”的传统用笔准则。“大小二篆生八分”,邹氏能写出今天这样的隶,是与他精研篆法分不开的。明丰道生以为:“学八分(隶书)者先学篆。篆既熟,方学八分,乃有古意。”由此可知,邹德忠学习书法的路子,是符合先贤要求的。
庄子说:“水之积也不厚,则其负大舟也无力。” 邹德忠在和我通长途电话时,反复强调书法传统的重要性。邹德忠深知,没有传统打底子的书法,最后失去的不仅是魅力,而且是发展前进的可能性。从邹氏的行书墨迹看,他作书有大王的遗风,中侧兼用,俊美爽秀,点画偶露艰涩之韵味,含蕴丰富,着力表现了田原牧歌式的清新之美。
对于砚边人来说,拥有一颗平常心是十分难得的。在平常心态下作书,自然会明白“宠为下”这一书法艺术的哲学含义。也正因为如此,邹德忠的书法艺术有一股堂堂正气。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