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召唤使徒马太
油画 1592-1602年 323×340厘米/藏罗马路易吉·德佛朗西斯教堂
作品介绍
据《圣经·福音书》所载,使徒马太原是税吏,因从事这种职业常受人憎恶和鄙视。福 音书上告诫说,能认识自己的行为是卑贱和被唾弃的人要胜过那些心地伪善的法利赛人,所 以耶稣要在贫穷的或被唾弃的人当中挑选税吏马太作自己的门徒。画家从中汲取的是它的民 主主义成分,并用一间徒有四壁的昏暗房间作为背景,展现了这个宗教故事场面: 一伙收税人正围坐在未铺台布的桌子旁,桌上有钱币、帐本和墨水缸,在桌子的右侧, 是两个佩剑青年。显然他们是帮助收税的政府代表。刚从门外进来两个人,即是耶稣和使徒 彼得。耶稣用手指着,他的身子虽被彼得挡住,但头上淡淡一轮圆光,表明着他的身份。有 趣的是,围桌而坐的人物穿的是与卡拉瓦乔同时代的服装,而走进来的耶稣与彼得却穿着古 代服装。 光线从进门的两个人的身后投入,照亮了墙的上部,也照见了桌旁几个转过脸来的人的 脸庞。在那个戴饰有羽毛帽子的青年和左边一个散着头发、戴着夹鼻眼镜的老人的中间,即 是马太。他的脸正好处在光线中,他用左手指指自己的胸口,似乎在问:“是指我吗?”另 一个背朝着观众坐着的佩剑青年,惊异地转过脸来把目光投向耶稣和彼得,他使两组人物的 联系密切了。自右而左的光线和自左而右的几个坐着的人的视线,构成了强烈的戏剧性冲突, 突出了马太这个真实可信的农民形象(据《圣经》上说,马太做过农民)。他的皮肤粗糙, 有皱纹,头部谢顶,脚掌还有老茧。此外卡拉瓦乔是采用明暗对比色彩方法来处理这幕“戏 剧”的。由于光线明暗对比强烈,观众首先从昏暗的房间中看到了高处一只指向马太的手, 让观众沿着手指的方向去搜索主要形象。使画面故事性更加鲜明了。卡拉瓦乔用写实的手法 提示这一主题,并没有使之失去艺术的概括性,这是卡拉瓦乔的艺术成功之处。 1606年5月,卡拉瓦乔参加了一次斗剑游戏,因发生口解,引起决斗,不慎把对手 打死了。身负重伤的卡拉瓦乔,只好离开罗马逃亡,在那不勒斯、马耳他岛、西拉库兹、墨 西拿、马勒摩等地流浪。他性格倔强,不善于忍让,经历坎坷,生活潦倒,仅活了37岁, 最后客死他乡。死后,他的风格被各国现实主义画家所继承,人们把这种画风称为“卡拉瓦 乔主义”。
背景说明
卡拉瓦乔是16-17世纪之交意大利现实主义画派的卓越代表。他所生活的年代,正 是意大利面临着经济衰退,内乱外患,国势减弱的时代。这位画家的生活历程也充满着苦难 和失望。他的画继承了意大利北部现实主义风俗画的传统,由于不善于美化圣经人物,过分 真实地描绘自然,当时很难找到买主,有时竟弄得穷愁潦倒,不得不依靠同行的周济来维护 生活。 卡拉瓦乔(1573.9-1610.7)原名米开朗基罗·迈里西,“卡拉瓦乔”是他 的绰号。他出生在伦巴第省卡拉瓦乔小镇一个建筑师家庭。11岁时全家移居米兰,后来进 入西蒙·培德查诺的画室学习,约于1590年前去罗马。贫困没有使他在真挚朴素的现实 主义艺术道路上改弦易辙,去迎合宫廷艺术的胃口。1597年,他终于得以红衣主教德尔 ·蒙泰的赏识,顺利地获得了3幅大画的订件,让他在罗马圣路易斯·弗兰契齐教堂内的康 塔列里( Contarelli)礼拜堂制作几幅“圣徒马太行传”的故事画。这时他的生活与创作 上的转折点。《召唤使徒马太》(也称《圣马太传》,作于1597-1600年)即是其 中之一,它是准备用来装饰小礼拜堂侧面的墙上的,此画有323.9×340.4厘米大。

基督的下葬
油画 1602-1604年 300×203厘米/罗马梵蒂冈博物馆
作品简介
这幅祭坛画最初是圣马利亚·德拉·瓦里契拉教堂的订件。描绘的是基督被钉死十字架 后,由约翰、尼哥底母、圣马利亚与基督的两个女信徒给他下葬的悲剧场景:微弱的光线只 照亮岩洞的一块大石板。在一片昏黑的背景前,约翰与尼歌底母慢慢地把耶稣赤裸的尸体放 入墓中。背后站着耶稣的母亲马利亚与两个女信徒。耶稣的尸体被光线照得透亮。整个场面 俨然一个阵亡英雄或战士的下葬情景。耶稣的躯体画得强壮结实。脸上也显出刚毅的意志力。 一张留短黑须的脸十分安祥。气氛肃穆,悲怆而庄严。 画家运用准确的解剖技巧表现了肌肉发达的尸体。唯有耶稣垂落的一只手提示他已没有 生命。但这只下垂的手与被抬起的双腿,在画面上构成平衡的光感。尼哥底母在这里是卡拉 瓦乔重点刻画的形象。传说他是法利赛人。曾于夜间见过耶稣,和耶稣谈论过人可否重生的 问题。耶稣被钉死后,他前来帮助埋葬。画家把他描绘成一个上了年纪的农民形象。并把他 画在前景主要位置,尤其展示了他的一双赤裸的大脚。为了加强整个形象的稳定性,这两只 脚在前景上起着平衡作用。 在这里,除前景上耶稣尸体与尼哥底母的生动形象外,后面三个妇女形象也处理得很有 节奏,尤其是双手高举、脸上表现了悲痛欲绝的心情的抹大拉,她给画面增强了悲剧性。她 哭肿了双眼,嘴唇半张,似在呼天抢地。圣母包着头巾,脸容消瘦,她从约翰的肩后伸出一 只右手。这只手被光照射着,因而使分布在右边的受光部分取得均衡。同时这只掌心向下的 手又起着对这幕下葬悲剧的指挥作用。 中间一个马利亚形象画得很美。她显得楚楚动人,娇弱可爱。她是拉撒路的姐妹。一个 质朴的农家姑娘。她正低着头,沉浸在悲痛之中,右手用手帕紧擦着眼泪。梳着中间分缝的 并在脑后盘上小辫的发式,更使人感到这个形象的写实性质。所有人物,除了约翰的脸部沉 入半阴影中外,都有清晰的受光部位。画家的典型构思是作了一番精心考虑的。 在色彩上,衣服的红、蓝与皮肤的苍白也形成了一种鲜明的色调对比。这使英雄下葬的 悲怆气氛,与四周的黑暗构成了强烈的冲突。当这幅画公展时,不仅使卡拉瓦乔的崇拜者心 悦诚服,连他的宿敌也不得不承认画家的高度艺术修养。此画现藏罗马梵蒂冈绘画馆。
背景说明
卡拉瓦乔的创作进入成熟阶段后,他的画上的明暗对比表现得更强烈了。往往背景的空 间都陷入阴暗或看不透的黑暗中,人物形象不是部分被吞没,只露出某部位,就是完全暴露 于光照中,黑暗用棕色和深褐色来表现。这种手法被称谓“黑暗法”(意大利语为tenbroso) 或者叫做“酒窖光线绘画法”。他的《召唤使徒马太》一画便是这样表现的。1601-1 604年间,卡拉瓦乔完成了这一幅最著名的祭坛画《基督下葬》。

圣马利亚与蛇
292*212.7厘米/罗马波尔葛塞美术馆
作品简介
幼小的耶稣见到一条蛇要去踩死它,圣母见此情景,先将蛇头踩住,让小耶稣踩在她自 己的脚背上,以免被毒蛇咬伤。此种亲子之爱是通过暗示性隐喻来提示的。圣母的打扮是17 世纪富裕家庭主妇的装束。右边的圣安娜画得苍老一些,以象征老少三辈的家庭关系。17 世纪,许多进步的画家力求传统题材的革新,而风格主义画家则追求表面的形式效果。1600 年至1606年,是卡拉瓦乔的多产期。与这幅《圣马利亚与蛇》差不多同时创作的,还有 《萨伏尔的幻像》、《使徒彼得的死难》、《圣马利亚与朝圣者》、《圣母升天》、《基督 入棺》等作品(分别藏于罗马圣马利亚·戴列·彼波罗教堂、圣阿戈斯蒂诺教堂与梵蒂冈绘 画馆),这一幅作于画布上的《圣马利亚与蛇》有292×212.7厘米,现藏于罗马波尔 葛塞美术馆。
背景说明
卡拉瓦乔成名后,他的艺术声望几乎是毁誉参半的。一些人对他的独特手法极感兴趣, 承认他构思大胆,写实技能高超;另一些人则说他表现的人物过于“粗野”,强烈明暗光影 违犯规范,故弄玄虚,还说他对待崇高的圣经题材是任意的,卡拉瓦乔所绘的圣经人物,确 实都穿上与他同时代一样的服装,这往往引起非议。这一幅《圣马利亚与蛇》(作于160 5-1606年)就是如此,除了表现圣母与圣子的天伦之情外,还赋予正义战胜邪恶的象 征意义。它创造了这个思考性情节。 此后,因卡拉瓦乔误杀了人,被迫逃离罗马,以躲避追究。由于长期的颠沛流离生活, 影响到他的艺术生命,象这样充满着世俗之爱的圣母画再也不见了,这是这位17世纪画家 的最大不幸。在那个时代,画家如不依附教会或权贵,就意味着艺术生命的枯竭。

圣马利亚与蛇
292*212.7厘米/罗马波尔葛塞美术馆
作品简介
幼小的耶稣见到一条蛇要去踩死它,圣母见此情景,先将蛇头踩住,让小耶稣踩在她自 己的脚背上,以免被毒蛇咬伤。此种亲子之爱是通过暗示性隐喻来提示的。圣母的打扮是17 世纪富裕家庭主妇的装束。右边的圣安娜画得苍老一些,以象征老少三辈的家庭关系。17 世纪,许多进步的画家力求传统题材的革新,而风格主义画家则追求表面的形式效果。1600 年至1606年,是卡拉瓦乔的多产期。与这幅《圣马利亚与蛇》差不多同时创作的,还有 《萨伏尔的幻像》、《使徒彼得的死难》、《圣马利亚与朝圣者》、《圣母升天》、《基督 入棺》等作品(分别藏于罗马圣马利亚·戴列·彼波罗教堂、圣阿戈斯蒂诺教堂与梵蒂冈绘 画馆),这一幅作于画布上的《圣马利亚与蛇》有292×212.7厘米,现藏于罗马波尔 葛塞美术馆。
背景说明
卡拉瓦乔成名后,他的艺术声望几乎是毁誉参半的。一些人对他的独特手法极感兴趣, 承认他构思大胆,写实技能高超;另一些人则说他表现的人物过于“粗野”,强烈明暗光影 违犯规范,故弄玄虚,还说他对待崇高的圣经题材是任意的,卡拉瓦乔所绘的圣经人物,确 实都穿上与他同时代一样的服装,这往往引起非议。这一幅《圣马利亚与蛇》(作于160 5-1606年)就是如此,除了表现圣母与圣子的天伦之情外,还赋予正义战胜邪恶的象 征意义。它创造了这个思考性情节。 此后,因卡拉瓦乔误杀了人,被迫逃离罗马,以躲避追究。由于长期的颠沛流离生活, 影响到他的艺术生命,象这样充满着世俗之爱的圣母画再也不见了,这是这位17世纪画家 的最大不幸。在那个时代,画家如不依附教会或权贵,就意味着艺术生命的枯竭。

圣马利亚与蛇
292*212.7厘米/罗马波尔葛塞美术馆
作品简介
幼小的耶稣见到一条蛇要去踩死它,圣母见此情景,先将蛇头踩住,让小耶稣踩在她自 己的脚背上,以免被毒蛇咬伤。此种亲子之爱是通过暗示性隐喻来提示的。圣母的打扮是17 世纪富裕家庭主妇的装束。右边的圣安娜画得苍老一些,以象征老少三辈的家庭关系。17 世纪,许多进步的画家力求传统题材的革新,而风格主义画家则追求表面的形式效果。1600 年至1606年,是卡拉瓦乔的多产期。与这幅《圣马利亚与蛇》差不多同时创作的,还有 《萨伏尔的幻像》、《使徒彼得的死难》、《圣马利亚与朝圣者》、《圣母升天》、《基督 入棺》等作品(分别藏于罗马圣马利亚·戴列·彼波罗教堂、圣阿戈斯蒂诺教堂与梵蒂冈绘 画馆),这一幅作于画布上的《圣马利亚与蛇》有292×212.7厘米,现藏于罗马波尔 葛塞美术馆。
背景说明
卡拉瓦乔成名后,他的艺术声望几乎是毁誉参半的。一些人对他的独特手法极感兴趣, 承认他构思大胆,写实技能高超;另一些人则说他表现的人物过于“粗野”,强烈明暗光影 违犯规范,故弄玄虚,还说他对待崇高的圣经题材是任意的,卡拉瓦乔所绘的圣经人物,确 实都穿上与他同时代一样的服装,这往往引起非议。这一幅《圣马利亚与蛇》(作于160 5-1606年)就是如此,除了表现圣母与圣子的天伦之情外,还赋予正义战胜邪恶的象 征意义。它创造了这个思考性情节。 此后,因卡拉瓦乔误杀了人,被迫逃离罗马,以躲避追究。由于长期的颠沛流离生活, 影响到他的艺术生命,象这样充满着世俗之爱的圣母画再也不见了,这是这位17世纪画家 的最大不幸。在那个时代,画家如不依附教会或权贵,就意味着艺术生命的枯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