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6年5月9日,一场在北京工人体育馆的演出,由于有了百名歌星齐唱《让世界充满爱》以及崔健第一次演唱《一无所有》,这一天被视为中国流行音乐及摇滚乐的诞生日。同年,一直是歌坛新人诞生以及巨星催生的摇篮的央视青年歌手大奖赛上,首次分唱法进行比赛,把通俗唱法列入了其中。于是,流行音乐终于正式宣告占领了中国流行文化的主流舞台。
时光飞逝。一转眼就是20年。这20年来,中国流行乐从一个呱呱坠地的“婴儿”成长为“青年”。这个“青年”到底发展的如何?有人说,内地流行乐是“春光灿烂,独领风骚”,也有人说“狗屁不如,一无所有”。20年的风风雨雨,中间经历的曲折困苦自然不消说,但毕竟是长大了。在这里,我们管他“虚假繁荣”也好,还是“快速发展”也罢,只和大家一起去回顾。回视过往的足印,只为了找到方向,更好地前行。
回首20年 光荣与梦想的年代
1986年,百名歌星开启新时代。对于中国流行音乐来说,1986年是值得纪念的一年,中国流行音乐在那一年得到了官方和传媒的一致认可,流行音乐人终于名正言顺地登上舞台,并在后来的20年里独领风骚。
1987年,歌坛狂刮西北风。如果说1986年是流行音乐兴起的一年,1987年就是走向繁荣的一年。《血染的风采》、《思念》、《绿叶对根的情意》、《信天游》、《心中的太阳》、《离不开你》、《少年壮志不言愁》、《我热恋的故乡》、《祖国赞美诗》、《黄土高坡》等一大批原创歌曲迅速创作成功并一唱走红。同年,韦唯、毛阿敏先后在波兰和南斯拉夫的国际音乐节上获奖,中国音乐开始走向海外。
1989年,"港台歌星"涌进卡拉ok厅。与前几年的热闹景象相比,1989年的内地流行乐坛颇为寂寞。老金说,当年仅有《爱的奉献》、《故乡是北京》、《烛光里的妈妈》和《今天是你的生日》等几首歌曲流行开来。和刘欢一样,电视连续剧《篱笆、女人和狗》也成就了张藜与徐沛东。他们创作的《篱笆墙的影子》、《苦乐年华》两首插曲成为当年最火的歌曲之一。
现象:歌手做作黑幕多 内容苍白抄袭频
·少了真诚 多了做作
20多年前的流行音乐,首先是通过电影歌曲走入大众视野的。当时电影是人们感悟生活的最有代表性的大众娱乐媒介,因此,紧扣时代脉搏的流行曲受到观众拥戴。而现在,唱片、演唱会、歌赛、网络等取代影视剧成了歌坛发展的主战场,歌手发展渠道更为多元,曲风也更多样,令人羡慕。然而,当年歌手滚着泥巴从民间走来,尽管形式不免粗粝,配器也还“原始”,但词曲内涵都熨帖着普通人的情感,透着真诚的力量。如今,歌手多从不食人间烟火的“偶像”型包装路线中诞生,曲风常常模仿这、模仿那,反而少了些真诚,多了些做作。
·注重造“星” 忽视创作
台湾乐坛资深创作人李宗盛直言不讳地指出,现在歌手很多,好歌却太少。希望音乐人能够回归音乐本身,也就是核心意义上的创作。他说,“创作人应该是流行音乐的灵魂,而现在乐坛很多公司却只知道搞造星运动,而忽略了创作”,如此发展下去,乐坛将成为一个没有生命力的“空壳”。
·内容苍白 抄袭频频
“花儿”乐队抄袭事件就是一个典型和反面教材。歌手刘欢指出,圈内有一些年轻歌手以为另类、颓废,才能找到艺术灵感,这是十分可怕的事情。作曲宿将谷建芬认为,写出人生况味和情怀的好歌,是支撑歌坛发展的根本源泉。而这种行为,从艺术道德来讲是不允许的,从音乐事业的发展上看更是不允许的。她认为,一些歌曲内容苍白,抄袭来凑,走上了远离大众的歧路。不少前辈音乐人认为,年轻一代音乐人首先要学会独立思考、独立创作,只有真诚地把音符交给大众,才会得到发自内心的掌声。
·音乐排行榜与黑幕形影不离
业内专业人士指出,“要奖”一直是国内流行音乐评奖的“痼疾”。“要奖”是目前许多排行榜心知肚明的内幕,由于排行榜本身就是一种很具市场效果的商业模式,显然已沦为各方利益角力的工具,在某些拥有了话语权的商业利益者操纵和安排下产生的奖项,“黑幕”在所难免。颁奖主办者、唱片公司、大牌歌星、包括唱片公司和歌星的朋友,甚至某些评委和策划人都在参与这种“共谋”。
声音:声色妖娆还是狗屁不如?
中国流行音乐协会秘书长、乐评人金兆钧:不缺歌手,就缺原创
我们不缺歌手,就是缺原创。我们的音乐产业本身的产业链还没有完全形成,不过许多条件正在逐步走向成熟,原创已经成为困扰流行音乐发展的最大问题。归根结底,还是著作权保护不到位,我们的广电系统不付费,卡拉OK不付费加上盗版的泛滥,都打击着我们的原创力量。
著名乐评人王晓峰:过去的音乐20年――狗屁不如
我们一直在不成熟的状态下做音乐,不是做音乐的方式不对,就是做音乐的人不对,其实就是不专业。最近几年看似在音乐技术上已经够专业了,而做到音乐上的专业一定是从意识上跟思维上达到的专业,这种专业需要时间沉淀。过去的20年,让我说就是从一无所有到一无所有的20年。这20年内地音乐上什么都没有,波澜不惊。回想上个世纪80年代的音乐,还是很中国的。现在的音乐则很不中国,说不清楚它是美国的还是韩国的还是日本的,总之就不是中国的。那个时代的音乐人做音乐的态度不一样,他们也为了赚钱,不过在赚钱中实现了理想。就算现在的音乐人,也奔着理想音乐去做,还是做不出来。
摇滚之父崔健:中国只有摇滚乐现象,没有摇滚乐文化
美国一个普通人每月消费在摇滚乐上的钱,包括去酒吧听音乐、买唱盘、去音乐会,可能是八十元,可能更多。我们呢,也许是一块钱,有钱人都去泡卡拉OK了。我们这里一个摇滚乐队,每周排练好几次,非常辛苦,演出一场,能挣杯啤酒钱就不错了,连回家打车的钱都挣不到!我们有摇滚乐评,因为中国人看杂志上的乐评但不看演出!可是乐评人又为音乐家做了什么?我认为中国摇滚乐的前途是光明的,我们应该无条件地支持年轻的摇滚音乐人,可是他们不仅一直遭受封杀,而且流行音乐界太腐败了,从媒体、唱片公司、代理人到乐评人,往往是羊毛出在牛身上。
刘欢:现在的音乐太过某种形态的作秀了
十多年前我做音乐的时候,我唱歌也好,我写歌也好,我觉得我就是本着一个概念,就是我们的音乐应该打动人,应该让人感动。可是我们今天的音乐呢我们好像很多时候并不在乎这个,要感动干什么?好听就完了。(从刘欢的言语中,能充分感受到他对当代中国乐坛现状的不满,内地音乐正在慢慢地走下坡路,而声色妖娆的港台音乐却占尽市场。)
这两年确实有一些有一个方向必须要引起音乐人的注意了,就是我们现在做的音乐太过注意他的某种形态的时髦化了。就特别注意形态特别表象化的,你这样时间长了音乐的核心就丢掉了。其实往往音乐最感动人的是声音背后的那部分东西。
流行音乐在我们国家的教学是一个问题,我们总是错误的理解直接教人家最后在舞台上实现的过程,那是不对的,在这方面我有我自己的看法。你要学习流行音乐,ok,那最基本的东西你要掌握,你要会键盘,你要会吉他,可能不会打鼓,但是要懂得鼓。(如果爱音乐,那么就必须尊敬音乐,这也许是刘欢能带给我们的最有价值的思考。)
光线传媒老总王长田:音乐排行榜应“严打”黑幕
王长田说:实际上内地的排行榜还处于一个起步阶段,现在需要的是明确的游戏规则,需要监督,一旦查出黑幕,相关人员永远别在圈里混,情况再严重的,赞助商撤资、颁奖直接取消。那么,排行榜将真正迎来‘公平、公正、公开、权威’的那一天。
探索:“野百合"的下一个春天在哪里?
流行音乐年,留下些什么?
20年的日子虽然不算长,但就中国流行音乐来说,该走的路,该过的坎都一个不落地经历过了。 盗版、网络下载、商业秩序混乱以及版权不明问题让中国流行音乐一下子跌入谷底,从唱片公司到歌手到整个市场都疲软起来,大家都在苦熬,都在苦苦思索对策但未果。 这种情况直到近些年来才有所好转,但问题依旧存在且不轻,中国流行乐坛已很难再回到当初那个美好而单纯的时代。
中国流行音乐寻找新的赢利点
走了二十年的中国流行音乐,各种问题确实是存在的,但是不能因为问题的存在就妥协。无奈可以,悲观可以,但中国流行音乐还是要发展下去,关键就是要顺应时势,找到新的发展点,挖掘新的赢利点。
·手机唱片发行联盟颠覆传统唱片发行渠道?
有业内人士分析,手机唱片发行联盟的成立标志着SP们在无线音乐领域找到与运营商、唱片公司等共赢互利的盈利模式,也是SP产业从各自为政的粗放型向合作互利的集约型发展的重大转变,这对于推动整个移动增值产业发展具有深远的意义。
·彩铃流行音乐救世主?
太合麦田老总宋柯曾经说过:“未来是手机的天下,彩铃时代已经到来。”过去的2005年可以说是中国流行音乐产业的转折点,这个转折点最大的表现就在于,数字音乐在流行音乐产业中迅速崛起,几乎所有的唱片公司都同时把无线增值市场看成了未来最重要的、最大的一个赢利点。
·内容为王是根本
但无论是颠覆传统唱片发行渠道,还是一拥而上霸占彩铃市场,中国流行音乐要走下去,内容还是最根本的。试想一下,就算发行渠道再畅通,无线增值业务再旺盛,没有好的歌手,没有吸引人下载的好音乐,就只能是光有空架子的躯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