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服务指南 > 美食 > 美食广场 正文
搜寻胡同中的老北京小吃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7-12 10:13:52

  今年四月份,前门廊房二条拆迁,里面的老字号无一幸免。上周,聚集了爆肚冯、年糕钱、奶酪魏、羊头马、户部街马记月盛斋、豆腐脑白、小肠陈等12家老字号的“九门小吃”重在后海开业。

  九门小吃坐落在宋庆龄故居旁边的四合院里,老字号可谓重新回归到老北京人聚集区,曾经的著名小吃店在这里重新开始营业,很多老北京人闻讯后搭伴来到这里试图寻找熟悉的味道和从前三五好友光膀子大口喝酒、大口吃肉的老北京生活方式……

  小地方往往有好玩意儿,小块头往往有大智慧。藏在巷子深处的九门小吃,凭借着老字号的招牌,依然人气很旺。


豆汁烧饼,老北京人最割舍不掉的情怀


茶汤李在展示他们制作的小吃绝活

  老字号的到来让后海地区又多了另一种喧闹,游客为老字号带来了更多生意,但也有附近的居民说,这里稍高的定价已经让老北京人想来却又舍不得来。

  现场之局势 来吃的人太多

  未到孝友胡同口,就已经感受到这条小吃街的热闹。由于停车位不足,步行来算是一种明智的选择。小吃街里面,一个四合院模样的院落已经被装饰得焕然一新。之前这里由于客人太多,需要拿号进场,每次放行20人,现在已经没有这个措施了,老北京人和外地游人共同汇集于此,小吃店里的人摩肩接踵。一位排了很久的队都没有吃上的老大爷说:走吧,别在这儿等着“吃人”了。幽默中就有了点人多的无奈。

  现场之聊天 没以前那么便宜了

  王大爷(附近居民):整天这里都人来人往,吃的人挺多,每天都要排队。

  张大爷(附近居民):里面空调开得不足,有点闷。

  王大爷:找个座都难,也不知味怎么样。

  张大爷:还行,味道挺正的,里面的褡裢火烧不错,我一个人吃了小半斤。

  王大爷:不过东西有点贵,烧饼一块钱一个,外面卖的烧饼三毛钱一个比这个都大一圈。

  张大爷:价格高是为了赚游客的钱,同时也让他们参观参观什么是北京小吃。

  王大爷:因为贵,附近的老街坊都不愿来了!

  张大爷:是啊,我也就是图个好这口,常来这里吃可受不了。

  饭局主张 小吃生活渐行渐远

  晚年的梁实秋写过一篇《北平的零食小贩》,在文字中,他细细搜寻藏在记忆中的各种北京小吃。文章中提及灌肠、羊头肉、老豆腐、烫面饺、豌豆黄、热芸豆、艾窝窝、豆渣糕、杏仁茶……为这些记忆中的美味作了一篇赞美诗,是对北京传统小吃执拗的敬礼。而如今,梁实秋文章中提及的很多小吃都已经消失不见。

  不是北京人,很难理解旧京耆老对于小吃的情结,那些他们钟爱的豆汁儿、麻豆腐、卤煮,对于很多年轻人来说,不能入口。年轻人的口感早已经融入进时代的潮流,商业社会不会对小吃有太多眷顾。

  “东四西单鼓楼前,王府井前门大栅栏,还有那小小门框胡同一线天。”这是一句俗谚,提及的是旧时北京的繁荣地带,现在很多地方早已经风流不再,比如大栅栏,门框胡同,被雨打风吹去的还有这些地方驻留的小吃。

  门框胡同的风光时代在上世纪的三十年代到五十年代,白水羊头、褡裢火烧、爆肚冯……虽说是小吃,也会有名流咸聚于此,鲁迅、老舍、梨园行的裘盛戎、尚小云都是此间常客。对于那个时代的人来说,小吃是一种日常生活,无所谓名流显贵,无所谓挑夫走卒,吃一碟爆肚,来一份炒肝,这些都是无比正常的事情。更多的小吃没有办法开店铺经营,于是有了走街串巷的小贩,在胡同里叫卖穿梭。小吃、叫卖、胡同、老北京、灰色墙头的枣树,这些都是他们生活的一部分,爷爷吃一辈,父亲吃一辈,自己再吃一辈,积淀中就有了融入血液的爱,其实小吃对更多的人来说,是一种习惯。

  今年四月份,前门廊房二条里的老字号被拆迁之时,人们自发地去怀念,排队等候几个小时,为的不过是尝尝老字号的老味道。很多搬走多年的老邻居也会大老远赶回来,也仅仅是重温儿时的梦境———那都是伴随着成长的味道。

  上周,聚集了门框胡同诸多名小吃的“九门小吃”在后海开业。但从现场看过去,小吃却似乎从北京人的生活层面剥离出去了,成为了展览,摆设在繁华后海的一个角落,附近的居民很少有人去吃那里10块钱的卤煮,两块钱的豆汁。老北京人的小吃生活,渐行渐远,成为回忆的一部分。

  很多小吃店在这里有了摊位,重新开始营业,看上去不再是小吃街,而是一个小吃超市,类似于东方新天地下面的大食代。可以理解价钱的增长,定位不同,租金不同,所以人们不奢求还是之前的价格,褡裢火烧已经4块钱一两,而之前是2.5元。

  点将台 老将带领老字号重聚首

  冯广聚,73岁,“爆肚冯”第三代传人。前门廊房二条拆迁后,爆肚冯迁至后海九门小吃。

  冯广聚老爷子已经年过七旬,但是身体硬朗精神矍铄。他是“爆肚冯”的第三代传人,公私合营后,做过30多年的车工。直到退休后才重操旧业,在厂甸开了“爆肚冯”。冯老先生回忆在厂甸市场重新开张时的盛景,“每天排队来吃的人要从一楼到二楼,忙得连喝口水的时间都挤不出。”

  今年6月,冯广聚率领“爆肚冯”和其他10家小吃老字号入驻九门小吃街。这是多年来第一次大规模的老字号重聚,而且都是真正的小吃世家传人。对此,冯广聚很激动,“我希望北京小吃通过我们能重新再站起来。

  这是几代人的事业,得珍重和爱惜,老一代交给我的不能在我这代失传。“

  食客说法 老字号里让人觉得舒坦

  刘月,男,32岁,公司职员

  我平时喜欢在小吃店和朋友聚餐,一个是实惠,再一个是爱吃这一口,吃得舒坦。

  其实北京很多小店,都有几十年以上的历史了,在北京这个餐厅更新换代很快的地方,挺难得的。我和朋友吃饭,选择餐馆的一个重要原则就是年头,老字号是我们的首选。有年头说明有绝活,感觉也舒服。

  味道没变,吃的方式变了

  王明强,54岁,北京人

  原本难登大雅之堂的吃食,如今已成为京城食文化。

  搬到这里来的老字号小吃店在经营和服务上有了改进,做法上也比较正宗,但似乎少了一些曾经的自然和亲切。以前在胡同中的小吃店吃饭那叫一个享受,几个人可以从上午一直吃到晚上,而且一个老店有可能陪伴家里几代人。现在北京正宗的小吃店已经很少了,想找回曾经的感觉也比较困难。很多所谓的小吃城因为只顾赚钱,不注重社会效益,经营的小吃既不正宗,且品种少,质次价高,纯粹是在误导外地游客,给北京小吃抹黑,不过这里的味道还是很不错的。

作者:    来源: 千龙网     编辑: 丛杰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