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网络原创 正文
小池清水出芙蓉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7-12 09:55:06


  


  


  


  时值夏日,芙蓉初发。余曾读周敦颐《爱莲说》、朱自清《荷塘月色》,久慕芙蓉风骨,甚爱莲花高洁。藉难得之假期,极娱游于暇日。远尘嚣而绝红尘,步曲径而入青碧,循幽香而探访,临小池以观荷。

  朝暾晨曦,微风送爽。半亩荷塘,叠千层翠盖;数茎浅红,展仪态万方。昨夜沐月露清凉,今朝作临风清香。前生郁积之苦寒,化今世嫣然绽放。观之既久,似与神交。归而展卷,追其所由。

  夫荷花也,其名甚蕃。古称芙蕖,又云水芙蓉,俗称莲藕花。又多清雅之别号,曰玉环、水芝、泽芝、水华、溪客、净友、六月春等,不一而足。古者将荷拟人,诗画家多感其色彩娇美,婀娜多姿,比之于美人;理学家则重其气质高洁,冰雪情操,誉之为君子。民间或崇其为神,每逢夏季,农历六月廿四日,置节日以纪之,泛舟赏荷,为其添寿。

  予谓荷花,美之化身也。荷之神韵,秀乎其中而形乎于外,清气充盈,生机流布,不绝如缕。其美也欲隐还显,其品也欲抑还张,其风骨也虽柔弱而愈坚韧。

  荷之美,美在其自然。“清水出芙蓉,天然去雕饰”。小荷初发,无浓妆艳抹之浮华,亦无错彩镂金之斧痕,率性天真,铺陈本色,抒发生命之情调,讴歌自然之可爱。每于万紫千红过后,绚烂之极而归于其平淡。

  荷之美,美在其高洁。“看取莲花净,方知不染心”。其洁也,非避世之洁,亦非出世之净。荷之处世,于红尘中落脚,于污泥中扎根,拔清茎于碧波,化腐朽为神奇。淤泥之质,难改其根藕莹白;清涟之波,不沾其莲叶之润。花开挺立,仰天微笑,此洁中之极品也。

  荷之美,美在其恬静。亭亭净植,闲花照水,乃荷独特神韵;不枝不蔓,中通外直,乃荷简约之形。静,然后能观;空,故而能容。欧阳修云,“飞动迟速,意浅之物易见,而闲和严静,趣远之心难形。”此静之难摹也。及至其凋零,亦不变其静美。“留得残荷听雨声”,点滴天籁中,幻灭于寂静之回声。

  荷之美,亦在其淡远。所谓伊人,在水一方。择清流而居,可远观而不可近亵;香远益清,可倾慕而不必相狎。每于月下观荷、雨中赏荷、雾中看荷,其朦胧意态,愈添其神韵。或于晴日,宜凭栏远眺,接天莲叶,十里荷花,风送远香,意味无穷。

  或有问焉,荷之品格,自然高洁,恬静淡远,岂无情耶?对曰,鸟之比翼,枝其连理,莲开并蒂,皆有深情。莲者,连也,亦怜也。怜香而惜玉,藕断且丝连。荷花之性情,其美示之于人,其苦藏之于心。只因“当年不肯嫁东风,无端却被秋风误”,到得秋来,“断无蜂蝶慕幽香,脱尽红衣芳心苦”。荷之命运多舛,确如美人、君子,令人扼腕,惹人怜爱。

  荷之风骨高洁,遗世独立。百花之中,惟有梅堪与比拟。二者皆无缘春色,又互为秋天所隔,然虽不相见,却占断寒暑之灵气,各展高标逸韵,且互为转世。或清香喷发,或暗香浮动,轮回流转于天地之间,氤氲浸透于世道人心。
作者: 半入江风    来源: 人民网     编辑: 岳翠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