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7月5日电 今天我要为大家讲述这样的一位曾经被中组部、民政部授予全国优秀社区工作者荣誉称号、被省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称号的友谊县友谊镇百兴社区第一任党支部书记周作聪的事迹。这位:帮民富,解民难,察民苦,解民忧的社区党支部的好书记。他倾其所有,尽其所能把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到这个岗位上,被群众誉为:居民心中的主心骨、社区建设的带头人。
帮民富靠的是坚定的理想和信念
在友谊县,有一个“打工联合体”,而这个“打工联合体”的核心人物就是周作聪。从新扬起希望风帆的人们不会忘记,在周作聪这个共产党员的带领下,这个由最初的10余名下岗工人后来发展到180多人的打工联合体,不靠天不靠地,不埋怨社会不拖累政府,凭着诚实劳动和良好的信誉,开创出了一片崭新的谋生之地。
1993年随着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入发展,周作聪一夜之间成了下岗工人。曾担任过原友谊县食品厂副厂长的周作聪,巨大的反差使他一时间也陷入了失落、彷徨和迷茫之中,而但是周作聪很快的就调整过来了,因为他深知摆在他面前的困难绝不是他个人的问题,这是深化体制改革中难以回避的问题,做为共产党员,责无旁贷也要为太多的下岗职工闯出一条路来。他就是靠着坚强的信念和强烈的责任感,周作聪调整心态和思想,重新找准了自己的人生坐标:靠自己的头脑和胆识在不断创新和拓宽就业门路。周作聪开始不停闲的到一个又一个下岗工人家中。唠家常、摸情况、谈想法、找出路。把身边需要帮助的下岗工人组织起来,发挥各自的特长,春种、夏管、秋收、基建、家政、修路搞起集体劳务输出。刚开始的时候在附近农场连队干农活,每天骑个破旧的自行车到处找活,有时往返几十里地,找到了活就急忙回去通知大家,第二天又准时出发。在劳动中,苦、脏、累的活儿,他总是挑头干,还用实际经验教会大家如何省力、省时的干农活。而到了发劳务费的时候,周作聪从来没有多拿一分钱。为了方便大家,周作聪在岳父那借钱买了一辆三轮车,随时随地出去联系劳务,拉人出去干活。从买车那天开始,他从来没收过大家车费钱。有人不理解地问他图啥?周作聪回答的说:“只要大家有了收入,生活有了着落,脸上有了笑容,咱这心里才感到欣慰,谁让咱是名党员呢?”渐渐的周作聪带领的这只特殊打工队伍凭着质量和效率闯出了信誉,得到了大家和社会的认可,原来处处联系活计,后来是活计主动上门甚至排号。从当初的1台车到后来的8、9台车;从当出每天收入7、8元钱,到后来每天每人最高收入100多元。“打工联合体”虽然是松散型组织,没有固定的劳动内容,也没有固定的劳动地点和时间,但是他们有自己的宗旨:以诚实交朋友,靠信誉打天下。就这样周作聪组建的“打工联合体”,解决了300余人的就业问题。
2003年社区成立以后,周作聪被聘任为社区党支部书记。为了缓解就业压力,他注重发挥党员的带头作用,在社区内公布党员的基本情况,亮身份、派任务、压担子,增强党员的光荣感和责任感。提出以党员为支点,管好自家人、影响周围的人、带动更多的人机动灵活就业,带头就业。他以身作则,两次自己搭路费,为瘫痪在床、孩子没工作的特困户潘久富的儿子等7人联系了年薪10000元的劳务收入。为30多名打工的居民讨回劳务费9950元。农闲季节组织装卸队,装卸农用物资、生产原料、丰收的粮食来增加收入。原来的“打工联合体”也发展成具有专业性强的精悍小分队,内部涉及农业、运输、基建、种养殖、修理等方面,解决了就业问题,也使得下岗工人们的家庭生活普遍得到提高,人均年收入都在4000元以上。同时,他还根据职工特长组织专业服务队,积极创造条件发展种植业、养殖业,到目前为止已经发展到160多家。同时也被省、市、县委授予优秀共产党员的荣誉称号。
想百姓所想急百姓所急
百兴社区距离县城近1公里,而且是农场锅炉厂、砖瓦厂等企业的所在地。近几年,企业改制,归个人经营,垃圾无人管、巷道无人修、没有自来水等群众关心的“热点”问题比较突出。为了解决好这些“热点”问题,周作聪多次组织召开了社区党建工作联席会、社区居民代表大会,动员驻区单位和居民群众,通过开展环境卫生大会战的方式改变社区环境。他积极协调各方面力量,先后集中开展了2次卫生大会战,累计出动车辆50余台,清除了积存20多年的垃圾3560余立方米。同时,他还建立了由党员和居民骨干参加的环境卫生突击队,清理街巷垃圾。社区没有垃圾车,居民杨传亭就开出自家的三轮车;没有装卸工,居民就自己动手,共清理垃圾200多立方米。现在周作聪每年都会带领社区的居民栽花种草,美化环境,从而提高了广大居民的生活质量。
“晴天一身灰,雨天一脚泥”,这是百兴社区居民形容所在社区道路的一句口头禅。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周作聪一方面组织党员义务修路,简单铺垫巷道内坑坑洼洼的路面,另一方面向县领导反映,并争取帮扶单位、驻区单位的支持。在他的多方努力下,2004年,县交通局、公路管理站出车100余班次,拉砂石料5000余立方,县场党员干部和社区居民1000余人,修铺了2公里主路,挖路边沟8000余延长米,彻底改变了雨天路难行的问题。
百兴社区原是一个有着近百年历史的老自然屯,居民一直吃着自己家打的压水井,水锈特别大,不但象黄汤一样,而且还漂者一层油花,不沉淀几天就不能饮用。为了解决这个多年来一直困扰居民的问题,周作聪多次组织召开党支部会议研究解决办法,通过向人大、政协反映,引起了县委、县政府的高度重视。2003年,县政府投资100余万元,启动了百兴社区自来水安装工程,年底,400余户居民吃上了纯净的自来水,彻底结束了多年来吃地表水的历史。同时,为了解决群众入厕难的问题,他还主动协调驻区单位——农场砖瓦厂,修复了7个公厕。这些问题的解决,促进了社区环境的和谐发展。群众都说:“没有社区谁管咱,还是有社区好哇,社区就是我们的家呀,周作聪就是我们的当家人”。
以身作则得民心
作为党支部书记,如何抓好社区党建工作,是周作聪同志经常考虑的重要课题。为了抓好百兴社区党组织建设工作,自从担任支部书记那天起,就提出了“从我做起”的口号。要求党员做到的他首先做好,自从到社区工作以来,他没有节假日、双休日,经常工作到深夜,用自己的实际行动为党员群众树立榜样,他经常告戒同事:社区不是谋取私利的地方,而是为居民排忧解难服好务的地方,群众满意才是我们的工作标准……。并开展了定期为群众做一件好事、义务担任一项力所能及的工作,有一个以上联系帮扶对象的“三个一”活动。同时他还坚持“三必访”,即:困难党员必访;在职党员必访;外出党员必访。为了发挥党员的作用,他提出“有困难找党员”的口号,并建立了党员联系卡制度,通过向居民发放党员联系卡,拉近了党员与困难家庭的距离。
现在,不管谁家遇上什么大事、小情,都愿意跟周作聪唠一唠,说一说;碰到什么为难事,也都让周作聪帮助出个主意、想个办法;谁家夫妻吵架、邻里闹矛盾,也愿意找周作聪主持公道。
在社区工作的几年里,周作聪成了群众心目中的业余“红白大使”,其中搭了多少钱周作聪说他自己也不知道。家里人说,周作聪第一个月开资交给家里后,又被他要回去全用了不说,还把父母的钱拐出了好几百。第二个月开资再交的时候,父母和妻子就再也没要。
从友谊县水泥厂下岗的刘学广因工伤失去了右小腿。一次,他家的房子漏雨,又不好意思求人帮忙,便自己拖着一条假肢哆哆嗦嗦往房架子上爬。恰巧,周作聪路过此地。见此情景,周作聪先是把刘学广扶下梯子,然后挽起袖子,拿过老刘手里的工具干了起来。“老刘大哥身体不好,咱们帮他忙活忙活呀!”几个附近的居民也被周作聪一嗓子都喊过来了,大家七手八脚很快就把房盖修好了。
居民吴安亭患有精神病,妻子都不敢靠前,20多岁的儿子是弱智,可周作聪不但给野人一样的他理了发,还亲自找原来打工联合体中的建筑维修队帮他维修了漏雨的房屋。为了给吴安亭买维修材料,中午饭都顾不上吃亲自找车装运回来。
为社区,为百姓,周作聪尽心尽力。靠真诚和真心,在居民中树立了较高的威信,成为群众的贴心人。
社区社会治安有了明显的好转;居民最关注的“环境脏、行路难、吃水差”彻底解决了;人民群众生活日渐好转、安居乐业了……这些变化中,周作聪付出了多少心血和汗水,他不在乎,可群众都记在心里。
“在不在岗无所谓,关键要有个党员样子,要不然老百姓会指脊梁骨的……”
“没有奉献精神,干不好社区工作......”
“解决家庭矛盾、邻里纠纷不是小事,家庭、邻里不和谐,社区如何和谐?社区不和谐社会如何和谐......”
周作聪这些话,算不上格言的“格言”,平淡又实在,让我们更深地感受到了这们优秀共产党员身上所凝聚和体现出时代精神。坚韧的意志和无尽的力量。
在友谊镇百兴社区,只要提起周作聪这个名字,从十几岁的孩子到七、八十岁的老人,没有不伸大拇指的,大家随口都会对你讲上一两件他热心助人的故事。
当记者采访时周作聪已经不在百兴社区当党支部书记了,现在以被调到民兴社区当书记、主任。这里的人口是百兴社区的3倍,工作量可想而之,但是周作聪还是那句话:“对组织要有责任心,对事业要有信心,对群众要有耐心......”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