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为什么戏曲有花部与雅部之争?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7-03 13:58:02
        所谓花、雅之争,说的是清朝乾隆年间以来戏剧舞台上属于雅部的昆剧与花部所属的梆子腔、皮黄腔、弦索腔和弋阳腔等各声腔剧种的三次竞争。雅部,即所谓高雅、正统之戏剧;花部自然带有低俗、杂乱的贬意,因此又有“乱弹”之称。乾隆初年,在北京出现了观众喜好京腔(即高腔),京中“六大名班,九门轮转,称极盛焉”,而厌听吴音,甚至听到昆曲便“哄然散去”的情况。但清王朝为维护昆曲的正统地位竟然以行政手段扶植昆曲,禁毁花部诸声腔的演出,使京腔很快被昆腔所同化,并引进宫廷,成为与昆腔一样的御用声腔。乾隆四十四年(1780),秦腔演员魏长生进京“大开蜀伶之风,歌楼一盛”,以致昆、弋的“六大班无人过问”,清王朝遂强行禁演秦腔,勒令秦腔艺人改学昆腔,否则“递解回籍”,从而迫使魏长生等秦腔艺人离京南下,在苏、扬二州继续演出。乾隆五十五年(1790),著名艺人高朗亭率三庆徽班进京,不久便出现四大徽班誉满京城的盛况,也就形成了与雅部争雄的局面。到1798年,清王朝遂下令“除昆、弋两腔仍照旧准其演唱,其外乱弹、梆子、弦索、秦腔等戏,概不准再行唱演”,并传谕京城和各地官员“一体严行查禁”。然而,此时徽班与京腔、秦腔等已在京城打下坚固的基础,再经过徽、汉合流,又与昆、弋同台演出,为后来居上的京剧的孕育和产生奠定了条件。到晚清时,甚至王宫内的庆典演出也是以京剧为主体,昆、梆为辅的局面,连慈禧太后都亲自命人将旧有的宫廷大戏《昭代箫韶》等改为京剧演唱本。光绪皇帝和许多王爷、贝勒、大臣及八旗子弟亦是嗜戏如命,以致粉墨登场或司鼓伴奏。
作者:    来源: 中国江苏网     编辑: 岳翠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