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7月3日电 据光明网消息,今日,北京昆曲研习社将迎来50岁生日。据了解该社团是北京最悠久的昆曲社团,“年龄”比北方昆曲剧院还要大一岁。今明两日,两场纪念演出活动将在前门建国饭店举行,与此同时,由该社重新编撰的专业昆曲工具书《韵学骊珠》也将正式发行。
首次重演《惠明下书》
北京昆曲研习社是北京昆曲爱好者研究和传习昆曲艺术的业余文化团体。1956年由俞平伯等昆曲名家发起成立。50年来,北京昆曲研社先后演出106场,挖掘、继承传统剧目64折。
据悉,本次纪念活动将分两天进行,今日将是一场由新老艺术家组成的专场演出,上演《天官赐福》《惠明下书》《思凡》《瑶台》《游园惊梦》等昆曲折子戏。7月2日则是一场大型的联欢活动。记者获悉,在今日演出的折子戏中,《惠明下书》将是50年来首次重现。
据北京昆曲研习社主任委员欧阳启名介绍,在昆曲《惠明下书》中,会出现《西厢记》里的几个主要人物,且有唱腔和念白,惠明要连唱带舞,时间约30分钟。
这出折子戏是北方昆曲剧院艺术大师侯玉山50年前的代表作。侯玉山为充分表现惠明善良乐于助人的本性,一改老戏中惠明勾黑脸、扎短胡须的极丑扮相,改作揉红脸的“俊”扮相,从外表的扮相上改变了观众对惠明人物的印象,但由于历史原因,该剧解放初期就只偶演于舞台,此次由侯玉山的儿子侯广有赶排,并有研习社社员助演。
重编清朝昆曲工具书
除了纪念演出活动,由北京昆曲研习社重新编撰的昆曲工具书《韵学骊珠》也将同时面世。
据欧阳启名介绍,《韵学骊珠》成书于清朝康熙年间,是一本记录昆曲演出正确吐字、发音等的专业工具书,这次出版是对清朝光绪年间的版本进行大量研究和整理后,进行的重新编撰。接下来,他们还将于年底出版一本论文合集,收录了众多理论家的研究著作和珍贵资料。
■专家访谈
欧阳启名:话剧加唱不算真昆曲
新京报:作为民间社团,北京昆曲研习社经历了50年的风风雨雨,如今的发展状况如何?
欧阳启名:戏曲理论家马少泼曾赠与我们几个字“惨淡经营、成果辉煌”。我们在建社之初是有北京市委的资助,当时一个月250元,如今时代不同了,社团的资金主要靠会费和国内外捐款维持,这次纪念活动经费主要来自曲友的捐款。
新京报:昆曲研习社平时主要从事哪些工作?
欧阳启名:我们以昆曲的挖掘整理和研究为主。早在清朝时期就有昆曲研习社,当时在校园以及教会都有这样的社团,发展到如今,却只有我们一直延续下来。
新京报:昆曲很早就被列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你看来,如今昆曲的传承及发展状况如何?
欧阳启名:昆曲里有很多学问,现如今很多地方昆曲并不规范,许多演员都在乱唱,有的为了创新甚至将昆曲表演进行了改变。此外,他们的吐字、发音等也带有地方化的特点,但其实所谓规范是南北音的结合。比如青春版《牡丹亭》和不久前上演的《桃花扇》因为演员都来自苏州和南京,他们的唱段不自然地都会夹杂地方口音,我们出版了工具书《韵学骊珠》,希望能对演员的规范演出有帮助。
新京报:青春版《牡丹亭》和《桃花扇》的上演再次掀起了昆曲热潮,你对这种大投入的昆曲演出怎么看,是否是日后昆曲继承发展的惟一方式?
欧阳启名:在过去,看昆曲是一种时尚,如今虽然昆曲成为遗产被保护起来,但对昆曲来说却是最好的时机。如何把握好时机,把真正传统艺术继承发扬需要继续探讨。至于青春版《牡丹亭》、《桃花扇》也是一种传承方式,至少它吸引了许多人来看。但许多昆曲却成为话剧加唱,在我们看来这并非昆曲最好的发展方式。
我们研习社是希望把古老的昆曲尽量不走样地继承下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