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网虫贴文 正文
感 慨 崔 浩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6-29 11:13:16

         久慕历史文化名城大同,久闻大同近郊武州山南麓,占地面积约40万平方米,大小石雕造像51000余躯的佛教圣地——云岗石窟。2004年10月19日晚,鲁院笔会师生在太原惜别分手。20日下午我背着行囊,坐上大巴,直奔北魏都城——大同。


         走近灵岩禅境(云岗石窟),为之感慨震惊。


         整个云岗石窟分为东中西三部分,大中小窟疏密有致地嵌贴在云岗半腰。石窟内的佛龛,像蜂窝密布。东部的石窟多以造塔为主,故称塔洞。中部石窟每个部分前后两室,主佛居中,均肌肉丰满,面相圆润。洞壁及洞顶丰满浮雕。西部石窟是中小窟,补刻小龛最多。从总体上来看,云岗石窟气魄宏大外观庄严。石窟内外雕塑的各种宗教人物形象神态各异。千百年来,那些大小石雕佛像,为中华各民族演绎着佛教和佛教故事,已是精疲力竭,体无完肤,令人目不忍睹。


         纵观群佛,在东西绵延一公里的石雕群中,最大的是第五窟三世佛的中央坐像,高达十七米,雄健可畏。四壁的石雕有的小至几公分,雕工细腻,玲珑剔透,丰富多彩,琳琅满口,蔚为大观。他们的形态,神采动人,栩栩如生。凹壁雕像,或击鼓或敲钟,或手捧短笛,或怀抱琵琶,或载歌载舞,面向游人,展示着我国古代人民的才智与精神面貌。

 
        同时营造统一构思的双窟,窟中央各雕一方形塔柱,直抵窟顶。塔基之上为楼阁式塔身,每层均四面开龛造像。第一窟正壁主像雕弥勒菩萨。窟前崖壁上端排着12个高达2米的长方形梁孔,当年这里曾有一座规模空前的木构建筑,后遭兵焚。


        遥想当年,拓跋部的拓跋由盛乐(今内蒙古赫林格尔)迁都平城(今大同),国号北魏,大同作为北魏都城达96年。当时,在大同城内,处处琉璃飞金,朱墙抹红。琼楼玉宇,金碧辉煌。雕梁画栋,美不胜收。鲜卑、汉、匈奴、羯、氐、羌、柔然、高丽等十几个民族,百万人口,到灵岩寺拜佛烧香者络绎不绝。灵岩寺脚下溪水潺潺,林木葱茏,那景观是何等的靓丽非凡啊!民族大融合创造了绚烂多姿的历史文化。


        看到第一窟正壁主像雕弥勒菩萨,因风雨侵蚀及恶劣环境的污染,遍体鳞伤,但依然挺拔平静地接受万众瞩目。回身俯视,山下小溪杳如黄鹤,矿区的高矮屋顶和大小烟囱摩肩接踵,怡然自得。郦道元称颂的:“山堂水殿,烟寺相望,临渊锦镜,缀目所眺”,已面目全非。只留下个“凿石开山,因岩结构,真容巨北,世法所希”。感慨系之,勾起我对一位古人崔浩的幽思。


        崔浩,“自比于子房,才艺通博,究览天人”。“属太宗为政之秋,值业祖经营之日,言听计从,宁廓区夏。”北魏政权中汉族人士的领袖人物,为北魏政权的稳定发展作过重大贡献。在为北魏服务了几十年后,被押上囚车,“送于城南,使卫士数十人溲于其上,呼声嗷嗷,闻于行路。”接下来是他的下属一百多人也被处死,姻亲和族人又被杀戮殆尽。真乃“自宰司之被戮辱,未有如浩者”!
        世上万事万物的缘起是难以捉摸的,大同(古北魏都城平城)云岗石窟的兴建竟与这位儒教捍卫者佛教敌视者崔浩有关。


         司徒崔浩为汉人,被儒家思想渲染得无以自拔。为兴复儒教,推行文治,奏议废佛。于是乎北魏就出现了“太武灭佛”事件。轰轰隆隆,稀里哗啦,大佛小佛沙弥僧人一起被坑杀,佛图形象及佛经一起被市破,一起被焚烧。


         当时北魏的太平真君拓跋焘诏书称佛为“胡妖鬼,胡神,伪物”。将东汉以后的社会动乱归咎于佛教。


        不久,太武帝身患重病,疑是灭佛所得的报应,非常后悔。太武帝死后,文成帝继位,为了赎他父亲毁灭佛法的罪孽,倾其皇朝财产税收,动用数以万计的能工巧匠,大兴土木。经历三十几年,建寺立庙,于是灵岩寺(云岗石窟)开凿面世。


        公元450年崔浩被杀。细想崔浩,力劝拓跋焘接受道教推行儒教,摒弃佛教杂教,已是众矢之的,又硬是把汉人李陵安排给拓跋焘作祖先,“众议抵斥”“感悉愤毒”“相与构浩于帝”,乃是必然结果。但,在崔浩被押解城南的路上,使卫士数十人往他身上呲尿,令人匪夷所思。世祖拓跋焘病卧御榻之上,辗转思考频率最高的问题是什么呢?是崔浩受贿死有余辜?但受贿毕竟是个人行为,怎能累及族人与姻亲呢?是崔浩触犯各民族的利益,不杀之不足以平民愤?但崔浩为北魏的繁荣昌盛立下汗马功劳不是有目共睹吗?抑或是因轻信崔浩毁佛,导致病魔缠身愤恨至极,不杀之不足以解心头之毒恨?


         “公元452年春世祖暴崩”。


         公元460—465年一代高僧昙曜主持兴建灵岩寺(云岗石窟)。


          没有崔浩焚毁寺庙佛塔,就没有今天的云岗石窟。


          而今作为佛教文化艺术遗产的石窟大佛,尽管历尽沧桑,依旧“真容巨北”。


          然一世政治精英崔浩而今“灰飞烟灭”。


            幸与不幸难以评说!

作者: 陈宝君    来源: 鲁迅文学网     编辑: 岳翠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