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网虫贴文 正文
以古典的眼光看民乐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6-29 08:58:59

    坦白地讲,20岁之前,从没把民乐放在眼里。这也许是专修古典音乐的人偶犯的病症吧?不是因为媚外心理作祟,更与挟古典而贬民乐无关。就我个人而言只是一种误解,一种盲从。

 

    记得小时侯,专业指导老师一直提耳警告:千万不要把小提琴拉出板胡的音色来,提琴的音色是饱满的,每个音符流泻出来,就如同吸烟的人吐出的烟圈一样,圆圆的,满满的,入到耳朵里应当是圆润的,民乐里拉弦乐器大多与此不尽相同。

 

    为了刻意培养一双聆听西洋音色的耳朵,能拉出即可乱真的溢满浓浓奶油味道的西洋乐曲来,多数时候都是尽量避免欣赏民乐的,尤其民乐里的胡琴(二胡,板胡,京胡)。家长在选择碟片时也是不在考虑之内的,就这样,在我稚嫩的心里,留下一丝烙痕---民乐是不入耳的,音色是欠缺的,所以私底下是排斥民乐的。伙伴们互相调侃时一贯用来刺激对方的语言是:瞧你把那提琴拉的,跟二胡似的。被贬一方总是羞愧的,无地自容的。

 

    随着年龄的增长,阅历的增加,潜意识里的这些想法,在一次聆听民乐碟片时被彻底的颠覆了。

 

    那张碟片究竟从何而来,又是如何得来的?已经没有丝毫印象了,有的只是当时颇受震撼的情形:随手将碟片放入音响,期许听到一首舒缓曼妙的乐曲,拂去心灵的尘埃,放松疲惫的身体,舒解掉源自于各方面的压力。

 

    但实际并不如预期所设想的,随着乐曲的渐进,扑面而来的是一股萧杀之气,给人一种金戈铁马,兵戎相见的感觉。好象两只阵容庞大的军队,正在进行着一场酣畅淋漓的撕杀,一场争夺生存权利的惨烈战争---人仰马嘶,兵刃相击,奔跑声,呐喊声,骏马的嘶鸣声,声声入耳,惊心动魄。

 

    我的心跟着紧缩起来,呼吸几乎要凝结。凝神聆听,是民乐里的一种弹拨乐器---琵琶!曲调中部,夹杂着一段萧声,仔细倾听又不是纯正的萧音本色,应当是琵琶模仿出来的。萧音的进入,即刻展现出一种四面楚歌的场景,感觉战争已经分出胜负,将要接近尾声,一方正在溃败中,随着弱音的渐起,缓缓地一切归于平静,狼烟慢慢散去。

 

    自己仿佛亲临了战场,居高临下,亲眼目睹了这出惨烈的场景。缓过神来,取出碟片,从目录上寻找乐曲的名字,是著名的琵琶曲《十面埋伏》。

 

    由于民乐知识的匮乏,自己当时并不了解《十面埋伏》所展现的和想要表达的究竟是何种意境。只是凭借经年累月积淀下的音乐感觉胡乱体会。因为自己对作品内容的不确定,又急于想了解曲子的内涵,于是连夜向一位专修民乐的友人电话咨询。

 

    终于了解到:《十面埋伏》是以我国历史上的楚汉相争为题材,谱写出来的。展现的是项羽和刘邦殊死决战时的情景。

 

    从此,我对民乐是相当的刮目相看,有种肃然起敬的感觉。一把小小的琵琶,单枪匹马,孤军奋战就能完美地再现历史,那段波澜壮阔的如诗般的史诗。换成西洋乐器,那可是需要一只规模庞大的交响乐团通力合作才能完整演绎出来的呢。

 

    从那时起,终于意识到:中国的民族音乐,是世界音乐大家庭中,举足轻重的一员,是独树一帜的特有的音乐奇葩
作者: 美得一塌糊涂    来源: 东北网     编辑: 岳翠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