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来好多天了,应该写点什么,在记忆和思绪还停留在那个特定的场景的时候。否则,新的信息的涌入,大脑或心里还会储存吗?我想会的,因为过去月余,我还有记下的冲动。——题记
几回回梦里回延安,
双手搂定宝塔山。
千声万声呼唤你,
——母亲延安就在这里!
贺敬之老先生的诗,让我做过数次前往延安的梦。前些日子去西安,决定实现这个愿望,也是抱着“朝圣”的心境的。
毛泽东转战南北,于1937年1月来到了延安。他第一个落脚的地方有个好听的名字叫凤凰山。这个名字或许真就是为这个伟大的人物所起的。当然,还有一批伟大的人物也落脚在那里,周恩来、朱德等等。去参观他们所居住的窑洞,是每个来这儿人们的“必修科目”。我也去了小山上的窑洞,除了床(炕),另外再有个小木桌和两把木椅就是全部的家当了。我深深呼吸着窑洞里的空气,似乎要嗅觉到伟大人物的灵性。穿过连通的院墙,在一个小院里,一架木制的纺车勾起了我们极大的兴趣。此时,正有其她游客从服务部租了粗布做的红军军服打扮上,坐在纺车前,做各种可能想到的姿势,自然学习周总理的“白鹤亮翅”是一定的,并要多拍几张照留做纪念的。看着她们兴高采烈的样子,我的心情也很愉悦。
午餐后,走进附近的市场,看着人们穿着和所选择的生活日用品,出乎我的想象,要差得很多。 特别是做为历史文物的窑洞还有很多被当地居民居住,据说窑洞很有很强功能,就是冬暖夏凉,但给我的感觉那是典型的革命的、浪漫主义的情怀。
下面就是我听来的故事,为了叙述方便,由我讲给大家听。
我们一行9人来到延安,就强烈要求导游安排参观下当地并不富裕的农民生活情况,特别强调要看看普通农户生活情况,导游便安排我们来到距延安不到10 公里一个村落的。所谓的村,也只有几户人家的样子,散落在山坡上。所看到的情形还是把我们震撼了,他们都还住在窑洞里,纸糊的窗户有些班驳,我们特意选了一户把门板摘掉只挂着粗白布的一个窑洞前停下,据说这样可以散出窑洞内的潮气。导游先进去沟通,我们在外足足等了5分钟之多。终于主人出来了,是一位农家妇女,特有的高原红也呈现在她的脸上。她显得有些局促。当我们走进有些昏暗的窑洞里看到的是炕上躺着的男主人,据说他的腰疼病犯了,女主人迟迟未出来是给他穿上点像样的衣服。开启的窗户射进来一束光线正打在他的脸上,那张呈现典型的陕北农民的特点满是皱纹的脸上呈现出笑意,让我想起那幅著名的油画作品《父亲》,穿着什么却没任何印象了。炕是用报纸糊的,已经变色。窑洞内除了一口大铁锅特别醒目外,真是看不到什么铁器(就别说什么电器了)。女主人倒还很坚强和乐观,用陕北话热情地打着招呼,可惜我们几乎听不懂她的话。她在一个白粗布缝制的袋子中抓出大红枣分给大家。当客人问女主人一年能有多少收入时,她显得不好意思起来,后来通过导游告诉大家,留下口粮,全年能有3百多元的进项,还要供两个孩子读书。去考察的人们很多都泪眼婆娑了。为革命做出过那么大贡献的老区人民还生活在贫苦线上!临走的时候,大家自发地捐了些钱,数目估计是超出她全年的收入。她非常激动,告诉导游不能收大家的钱,再三推辞。经过大家的一再坚持,她让大家等一等。她跑到后院把家里仅有的两只母鸡抓来。大家知道,靠母鸡生蛋可以换点油盐钱的,怎么能要她的东西呢?大家听不懂她说的是什么,她很急切,也很坚定跟导游说了很多很多的话。大家僵持不下,当旅游车就要启动的时候,她把两只鸡给扔了进来,我们想把鸡放出去,导游示意大家一定收下。
结果晚餐大家吃到了最正宗的土鸡,也是这次考察中活动中吃到的最丰美的食物了。在吃晚饭的时候,我们再次问导游她说了什么,此时,导游这才告诉我们:那个农妇说,我不知道哈尔滨是什么地方,但我是欠了大家的债、大家的情的!等日子好了,请你一定再带他们来,我给他们做羊肉泡馍。
导游的眼圈红了……。
老区人民再次感动了我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