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益和裸体本不搭界,前些天却由于湖南两家电视台主持人“半裸出镜”、代言一项公益广告而被联系在了一起。两位主持人“想脱就脱”,却引起了一场激烈争论,不少人简单地认为:既为电视台主持人,又是公益活动,岂能以“半裸”示众?
有时候,思维越简单,问题就越复杂。实际上,这件事情还真和裸体与否没什么瓜葛。作为公益广告,不一定要正襟危坐,才代表公益,何况主持人代言的是与乳腺癌相关的活动。不过,这似乎并非纯粹公益广告,还有当地一家女性专科医院参与此中,主持人的道歉声明中,也透露了参与广告时并未事先取得单位同意。这才是问题关键所在。
当然,有的网友是不会这么认真琢磨新闻的,他们大抵只是觉得此事关乎“形象”。言下之意是,电视台主持人裸体出镜有损形象。有意思的是,如果将这件事情和最近发生的另一起事件联系起来,网友对“道德形象”的重视程度确实出人意料。
前一段,有位大学生“涉嫌”与一起玩网游的女网友“偷情”,结果被对方老公曝光于网络,于是许多玩家聚集在游戏里表示抗议,还通过公开该大学生真实身份、联系电话等方式,对其进行道德谴责和羞辱,最后竟有数万人参与这场事实并未经过确证的“网络大追杀”。这起被称为“铜须事件”的风波,引起了国内外媒体的深切关注,而参与这场网络“道德清洗”运动的网友,近日更被有的媒体指为“网络暴民”。
不少人士对“铜须事件”所显现的网民素质表示忧虑,更担心此事很可能损害到国人形象。同样是网友,有些网友为维护形象而对主持人大加鞭挞,而为了维护“道德形象”的网友又被指为影响形象。
而事实上,无论是主持人“半裸出镜”,抑或是“铜须事件”,都和形象无关。特别是“铜须事件”,虽则那些参与“道德清洗”的网友不无“以道德杀人”之嫌,但以“网络暴民”形容这部分网络群体却是言过其实了。因为,网络上固然存在一些不理性的声音,但从“小思怡事件”、“孙志刚事件”和许多网络募捐活动中,也让人看到了网络舆论的正义一面。说到底,网络无非是现实社会的一面镜子而已。
还有一则被媒体猛炒的新闻,说的依旧是和“形象”有关,认真探究起来却不是那么一回事。前些天,中国孔子基金会折腾了小半年,终于正式发布孔子标准像的初稿。据称,这个标准像吸收了众多孔子像作品中的优秀元素设计而成。且不说画像上这个人和孔子本人像不像,统一孔子形象和弘扬儒家文化到底有什么干系,也是值得怀疑的。如主办方所言,孔子像定稿后将“完善相关知识产权,使孔子像的使用更加严肃和规范”。那么,孔子形象“标准化”随之而来的会不会就是“商标化”,从而成为“专有专享”的利益来源?
“形象”所系,果真兹事体大,它既可以使主持人低下高贵的头颅,又能让网民成为“愤怒的葡萄”——只不过所见到的都是些“形象”代言人。更令人疑惑的是,作为传统道德形象最高代表的孔子,到头来,其形象会不会被“绑架”成为商业化运作的遮羞布?倘如此,孔子也算是“半裸出镜”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