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女排的签名排球和周笔畅的衣服孰更值钱?”这是6月9日中新社一篇报道发出的质疑。在报道看来,当然应该是中国女排的签名排球更值钱——“女排精神”怎么能输给周笔畅的衣服呢?
上述质疑缘起于一次慈善拍卖,周笔畅捐出的衣服拍出5万元的高价,而中国女排的签名排球却只拍出6000块钱。报道在指出“无论排球还是衣服,能拍出好价钱都是令人欣慰的”之后,话锋一转,“然而在欣慰之余,现场许多人还是有些感慨。大家不是感慨周笔畅的衣服‘太值钱了’,而是中国女排精神在这场拍卖中居然拍成了最低价”。报道强调说:“在慈善的名义下,我们也应当审视一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我们也应当审视一下自己的价值观和人生观”,说是“我们”,其实意有所指者则是“你们”——谁出了高价买周笔畅的衣服,谁的价值观与人生观就“应当审视”了。这样的批评让人困惑,参加慈善竞拍,竞拍慈善拍卖中的物品,本是一种应予褒扬的善举,出钱愈多,慈善愈大,这不正切合慈善拍卖的目的吗?
更令人困惑者,是“中国女排的签名排球”怎么与“女排精神”画上了等号。将一个排球神圣化、精神化,让我联想到数年前风行一时的“带功磁带”、“带功水”,如果“中国女排的签名排球”真的可以等同于“女排精神”,那么这个签名排球不妨称之为“带功排球”吧——这是怎样的一种荒谬啊!
在这样一个市场社会里,买卖时时都在发生,慈善拍卖也是随处可见,超过6000块钱的物品不计其数,其中有豪宅、名车、名表、名酒。面对这些“价值观和人生观”,“女排精神”又如何自处?
周笔畅捐出的衣服卖了5万元,可以为西部母亲们修建50口水窖,而中国女排的签名排球却只能修建6口。超女的“低俗”让一些正人君子痛心疾首,这在某种程度上可以理解,但不许超女在慈善上比女排贡献大,则是让人难以理解的——这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心理呢,难道做好事也是一种被人垄断了的专利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