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名人趣事 正文
苦行僧转世:蒲松龄身世之谜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5-31 09:00:32
      《聊斋志异》是部神奇的小说,而《聊斋志异》作者本身的出生就带有几分传奇色彩。

        明崇祯十三年(一六四○年)农历四月十六日夜间,山东淄川蒲家庄的商人蒲做了个奇怪的梦:他看到一个身披袈裟、瘦骨嶙峋、病病歪歪的和尚走进了他妻子的内室,和尚裸露的胸前贴着块铜钱大的膏药。蒲从梦中惊醒,听到婴儿的哭声,原来,他的第三个儿子出生了——“抱儿洗榻上,月斜过南厢。”在明亮的月光照耀下。蒲惊讶地看到,新生儿胸前有块铜钱大的青痣,跟他梦中所见病和尚胸前的膏药大小、位置完全符合。

        说自己是苦行僧转世,是蒲松龄在《聊斋自志》里杜撰的故事。

        中国古代作家喜欢将自己的出生蒙上神奇色彩——李白是母亲梦太白金星入怀而生,故取名“白”,字“太白”;陆游是母亲梦到秦观(秦少游)后出生的,故而取名“游”,字“务观”;而蒲松龄则是父亲梦到苦行僧入室后出生的。

         蒲松龄的父亲蒲本是读书人,后弃儒经商,家境殷富,成为小康之家。蒲松龄青年时代在父亲的羽翼下安心读书,当地人口耳相传,说蒲松龄曾在青云寺苦读。上个世纪八十年代初,我曾专门到青云寺考察,那里地处深山,寺院巍峨,古松参天,野花遍地,清幽寂静,确实是读书的好地方。蒲松龄有多篇诗歌写到青云寺,当地也流传着蒲松龄苦读青云寺的轶事。

        但蒲松龄青春苦读的好日子没过多久,二十五岁时,他跟哥哥们分家了。蒲松龄的两个哥哥都是秀才,两个嫂嫂却皆为泼妇,为了点儿鸡毛蒜皮的事整天闹得鸡犬不宁,蒲松龄的父亲只好给四个儿子分家。家分得很不公平,好房子好地都给哥哥们分走了,蒲松龄只分了薄田二十亩,农场老屋三间,破得连门都没有,他找堂兄借了块门板,带着妻子、儿子搬了进去。此外,他还分到了二百四十斤粮食,但这只够一家三口吃三个月的。为了养家口,蒲松龄从此开始了长达四十五年的私塾教师生涯。

       私塾教师是得不到功名的读书人的出路,但寄人篱下的生活很辛酸。蒲松龄写的《闹馆》里的教师和为贵向雇主承诺:我虽然是来教书的,但刮风下雨我背孩子上学,放了学我挑土垫猪圈,来了客人我擦桌子端菜烧火。你看,这家庭教师简直成万能仆人了。这当然有点儿夸张,但身份低微的农村私塾教师确实生活艰难,待遇不高,一年能拿八两银子就算不错了,而维持一户庄稼人最低生活水平却至少得二十两——这是《红楼梦》里刘姥姥算的。反过来说,蒲松龄教书一年挣的钱,还不够大观园的半顿螃蟹宴。

        蒲松龄三十多岁时,四个孩子陆续出生,父亲故去,老母在堂,他到了家徒四壁妇愁贫的地步。有时,他便不得不以卖文为生——靠替别人写文章挣几个钱,比如说写婚书、祭文之类的,但报酬往往也不过一斗米、一只鸡或者两瓶低档酒。

        蒲松龄最犯愁的,就是怎样不让催税的人登门。当时,官吏为了催税,搞所谓“敲比”,就是把欠税的人拖到公堂上打板子,有时甚至会把人活活打死。蒲松龄为了交税,要卖掉缸底的存粮,卖掉妻子织的布,甚至卖掉耕牛。他有时会抱怨土地:怎么谷穗不直接长银子呢?他经常在诗词里叫苦叹穷,《除日祭穷神文》里有这样的话:“穷神,穷神,我与你有何亲,兴腾腾的门儿你不去寻,偏把我的门儿进?……我就是你贴身的家丁,护驾的将军,也该放假宽限施恩。你为何步步把我跟,时时不离身,鳔粘胶合,却像个缠热了的情人?”

        蒲松龄,这位字留仙,又字剑臣,号柳泉居士,自称苦行僧转世的大作家,一生确实很贫苦,始终是劳苦大众中的一员。

作者:    来源: 搜狐网     编辑: 岳翠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