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双鸭山5月29日电 据国际在线消息,起印数55万,版税14%!易中天《品三国》书稿的竞标近日引起中国出版界的剧烈震荡。因为这不单单是中国出版史上首次图书版权招标会,还创造了中国大多数知名作家都难以企及的“版税神话”。
虽然竞标已结束,但围绕此事的争议未停止。易中天此举动是否将扭转以往作者面对出版社的弱势地位?中标的上海文艺出版社此举是明智还是盲目?竞标能为读者带来高质低价图书吗?记者就这些问题采访了相关人士。
图书作者:面对出版社,地位变主动?
作者和出版社一直维持着很微妙的关系。虽然名家书稿被众多出版社争抢,但出版社给不同作者开出的条件不同,信息的不透明让作者只能盲目选择,且很多出版社在出版前把未来的营销吹得天花乱坠,但拿到书稿后则会对作者提出的要求百般推脱,甚至会隐瞒图书销售册数,以便少支付作者版税。对此,不少作者虽心知肚明,却也无可奈何。
而易中天《品三国》的竞标,则对作者和出版社之间的关系进行了颠覆性的改变。易中天占据主动地位,静等“愿者上钩”。在网上,很多网民认为易中天此举动大快人心——“出版社以前一直掐着别人玩,现在终于被别人掐着了。”对所谓“易中天是最大赢家”的说法,网民认为一切应由市场决定,“如果出版社觉得不能挣钱,可以不投标,可以找其他合适的书出版。”
但对于竞标带来的影响,出版界有自己的担忧。著名出版人金丽红说:“易中天的书稿价格现在完全透明化了。我们与央视很多主持人一直有很好的合作关系,这以后该如何谈合作?”某图书公司的岳先生也认为,这次竞标后,其他作者很可能以这次价格为标杆,在以后和出版社谈出版时提高稿费;但他认为这也不是坏事,起码出版社会更加谨慎地考虑自身的条件。“有点像业主选择物业公司,出版社以后要增强对作者的服务意识了。只有这样,才能达到双赢的结果。”
记者还采访了两位作者。一位“80后”写手表示,竞标只适合大牌作家,对于他们这些一本书只有几万册销量的作者而言,与出版社只能继续维持原来的关系。而作家刘心武则表示,自己不了解竞标的操作方法,至于以后是否会因为此事提高自己书稿价格,他表示自己和易中天完全不同,自己书稿的价格与易中天无关。
出版社:浮躁的“价格战”即将拉开帷幕?
在竞标现场,活动刚刚结束,一些未中标的出版社的人员就凑到一起,品评彼此在竞标中的表现。记者发现,不少出版社对上海文艺出版社首印55万册这一数字相当不满,认为上海文艺出版社为拿到书稿不考虑市场需求,甚至直言这样哄抬价格会搅乱市场。
东方出版社副社长任超认为, 38万册是临界点,除非有特别的营销手段,否则首印超过这个数字想赢利非常困难。长江文艺出版社副社长黎波表示,长江文艺的投标数字低于上海文艺出版社不少,但他认为自己提出的印数是理性评估的结果。就连易中天本人也承认,上海文艺开出的首印量让他感觉意外。
一位不愿透露姓名的出版界人士认为,也许此举将拉开浮躁的出版界的价格战。但他认为价格战是商业社会的现象,如果一窝蜂地出现在出版界,对出版的发展是否有利还是个未知数,因为毕竟中国的图书市场化还不完善,和娱乐业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
上海文艺出版社总编郏宗培对此表示,他们提出55万册的首印量并非仅仅是为了扩大品牌影响力,而是实实在在地希望通过这本书赚钱。 “我们有操作余华《兄弟》的经验,《兄弟》上下册卖了近100万册,我们在市场营销和发行方面都有基础。”
8月上旬《品三国》将正式上市,到底55万册的首印量是理智思考的结果,还是浮躁的价格战,谜底不久就会揭晓。
广大读者:是否能看到优质精品图书?
易中天在竞标现场反复强调,他把这本书当作自己的“女儿”,希望出版社能爱护它。但这种比喻恰恰被记者抓住把柄。一位记者提问说,易中天“嫁女儿”不看“女婿”人品长相,只看谁家钱多,这样如何保证找到合适“女婿”?对这个提问,易中天的答复很含糊,只是表示到场的“女婿”人品长相都还不错。
事实上,通过竞标能否为书稿找到最适合的出版社是很多人关心的问题。因为不管作者拿了多少稿费,读者最关心的是自己看到的是不是经过出版社精心编辑的优质图书。针对这一点,出版界也有不同观点:岳先生认为竞标可能对读者有利,因为竞标成功对出版社来说只是第一部,出版社付出那么多的金钱,自然不会慢待书稿,在后续阶段,肯定会为书稿尽心尽力,精耕细作,做好编辑和发行工作。不过也有人认为,最肯出钱的出版社未必是最适合操作这本书的出版社,易中天虽然是希望借助竞标的方式让自己的图书能被更多的读者所阅读,但最终能否达到目的还要看出版社自己的能力。
针对出版社是否会将高价稿费转嫁给读者的说法,上海文艺出版社明确表示,单本《品三国》定价将在23元、25元和27元间选择。 “图书销售价格如果太高的话,就不会有读者买,读者不买,55万册图书我们卖给谁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