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国学”等同于“传统”?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5-29 15:09:17
     由国学网、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和百度国学频道联合主办的“国学大师”评选活动现在已经接近尾声。根据媒体报道,经过百万网友的票选,王国维、鲁迅等十人当选“国学大师”。主办单位声称,将在网友票选和专家意见的基础上,近期公布这十位大师的座次。

  姑且不论网友票选的结果是否合乎学术规则,这一活动,实际上是弥漫于中国的“国学热”的一个极端例证。最近一两年,在部分学院精英和政府部门的合力引导下,国学开始走出学院,亲近民众:一方面,人民大学、北京大学等高等学校,不仅成立了国学院、国学大师班,而且开设了“国学短信”平台;另一方面,“国学大师”的头衔满天飞,而国学的实质内容,却在声声高涨的“弘扬国学”的呐喊声中,变得干瘪,被涂抹得花花绿绿。

  “必也正乎其名”。所谓国学,惯常的说法是“一国之学术”。中国近现代意义上的国学,对应于“西学”,意指关于中国传统文明的学术。不论国学的定义如何因应于不同的时代形势而发展变化,依旧存在着一个不变的核心,就是学术。在这个层面上,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国学,而是国学研究的对象,老庄孔孟,是国学的材料,不是国学的实体。

  中国传统文化,既有精华如老庄孔孟,也有糟粕如裹小脚、跳大神。对于国学研究来说,精华与糟粕没有高低贵贱之分。所谓的“吸取精华、剔除糟粕”,实际上和国学研究无关,而是社会思想者的工作,它所处理的对象,则是中国传统文化,而不是国学。当前的“国学热”,所谓“弘扬国学”,从骨到肉,都是中国传统文化那套东西,只不过借用了琅琅上口的“国学”一词。

  进而言之,作为一门学术,国学研究有着必须遵循的科学规则。研究者可以热爱,但不可以膜拜。研究国学,并不意味着他们就变成中国传统文化的代表或象征。那些被网友票选的“国学大师”们,对于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本身就是面目参差,有的是传统文化的热爱者和鼓吹者,有的则是批判者,曾经喊出“打倒孔家店”的口号。如果按照中国传统学术“知行合一”的基本要求,后者显然与“国学大师”的身份向去甚远。

  做学术,板凳要坐十年冷。学术自身就是一个铁板凳,不论如何包装和推广,都不可能花枝招展招摇过市。陈寅恪是公认的国学大师,但是其艰涩的研究文章,并不适宜在大众中推广,只宜在研究者中间传布。作为一门学术,国学也不宜发展成一个群众运动。对于研究者来说,不能赶鸭子上架般乱扣“国学大师”的帽子,国学研究者的环境也不宜嘈杂,门前零落鞍马稀是常态。

  由此,我们认为,对于国学本身来说,作为一门学术,其发展的兴衰与否,自有着学术规律的束缚,并且仅对科学负责,没有义务也没有能力承担“弘扬”某种文化的责任。如今借国学的名号打中国传统文化的牌,要让国学铁肩担道义,实际上是不现实的。特别是当一门科学通过运动发展到群众,其结果必然违背科学规律。

  实际上,中国的当代史上曾发生过一次全民国学运动。上世纪六七十年代,中国的很多厂矿企业都成立过诸如“历史编写组”之类的部门,由工人们编写的“《论语》注释”、“《史记》解读”,如今大多被送到纸厂回炉,一部分依旧可以在旧书店里看到。一方面,它们的价值实在值得怀疑;另一方面,它们摧毁了国学的生存环境——那个时期,不仅国学研究者遭受迫害,国学研究本身也陷入不自由的境地。

  我们认为,当前的这股国学热潮,把国学和传统混为一谈,把学术和运动混为一谈。中国传统文化中的精华固然要弘扬,国学更需要保护。而保护学术的最好办法,就是社会不去打扰它,给它预留出自由的发展空间,任它自己成长。

作者:    来源: 国际在线     编辑: 岳翠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