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网络原创 正文
天堂此时不是天堂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5-24 14:40:50
    影片的开始和结尾没有对白和画外音。都是一双冰冷的眼睛。失去国家的民族的眼神一定是这样冰冷刺骨的。
开始,一个女子的身影出现。经过以色列的检查所。双方不说一句话。紧经盯着对方。以色列士兵的眼睛里流露出警觉,巴勒斯坦女子的眼神充满着冷酷和复仇——那双眼睛让我想起我虚构的同样题材的文章风韵女子。这样的画面足以为影片定下了基调。
事实也是如此。
片子获得很多奖项。由荷兰、德国和法国合拍的《天堂此时》获得第55届柏林电影节蓝天使最佳欧洲片奖。2006年,《天堂此时》又获得了第63届金球奖最佳外语片奖,这部具有带有巨大震撼力和强烈政治色彩的影片号称是历史上首部描写巴勒斯坦自杀爆炸事件的影片,引发了人们的强烈关注。
影片围绕两名年轻的巴勒斯坦男子展开。克汉雷和萨德是一同长大的好友。他们都被招募到特拉维夫充当自杀人弹。两人被允许与家人待最后一个晚上。但由于必须绝对保守秘密,他们不能告诉家人与任务相关的事情。
次日早上,两人被带到边界并安装上炸弹,炸弹安装得非常隐秘,令人无法觉察。然而行动并没有按计划进行,两个朋友失散了,而各自身上都带着炸弹。于是他们得要面对自己的命运。(援引新浪影视)
影片的结尾,也是出奇的安静。就在这样安静的影象中,坐在公交车以色列士兵旁边的萨德眼睛同样充满着冷酷和死亡。
如果,给你最后一天,你会选择去哪里?家庭。
如果,知道明天你就要去寻找死亡做一次真主的献身,给你最后一天,你会选择去哪里?家庭。
如果当我们都要面临这样的选择的时候,我们都会选择家庭。可是如果这样的抉择是你需要面对迎接死亡,你还在有限的时间中和家人安坐在一起,做最后的告别。相信,很少有人会有这样的镇定。
如影片的联合制片人贝罗·贝耶表示的那样:“支持或者反对暴力都不是这部影片的注脚,我们想要做的是让所有的极端主义者变得更具人性化。”
的确是这样,影片的前半部分给人心灵的震撼是很大的。不是因为要去面对死亡,而是因为要自己镇定地选择死亡而还要和家人一起渡过人生的最后一夜。这样的情感,需要怎么来面对?
除去影片的巴以冲突的政治背景不谈,片子前半部分是相当吸引人的。极其冷静地接受做为人体炸弹的要求。回到家里看望家人。家人围在一起,游戏、吃饭、谈论家常。而第2天的清晨,你就要上路。死亡和生命如此鲜活而又对立。
而那样的宁静和谐的夜晚,你要有怎样的心态来面对第2天的死亡?!
第2天你的妈妈为你带上早餐,而你却带着这些去迎接死亡。你又如何能带着你亲人的关心上路呢?无法理喻,也许所谓的信仰是最后的答案?
影片中温馨的场面都在家中、亲情萦绕四周,让人无法不留恋。
而只有在残垣断壁的街道上行走的时候,关于国家关于抗争关于自由的严肃话题才通过他们的争辩体现出来。而这个时候,我们感受到的更多的是残酷!
片子的后半部分,这样的情感纠葛减弱了。行动并没有按计划进行,两个朋友失散了,而各自身上都带着炸弹。于是他们得要面对自己的命运。最终的结果是,克汉雷选择了重新生活,萨德选择了死亡。
《天堂此时》的绝大多数镜头都是在位于约旦河西岸的纳布卢斯拍摄。影片的导演·哈尼·阿布阿萨德(HanyAbu-Assad)是一位现定居荷兰的以色列人,他拍摄该片的最终目的就是为了让巴勒斯坦地区和以色列的两股敌对势力都能够看到,从而呼唤和平。
为什么享受家庭温暖的同时还要去选择死亡?所谓的信仰真的足可以抵消自己的亲情?如此无休止地报复与复仇难道就能换来和平和幸福?
天堂——此时不是天堂。
作者:    来源:     编辑: 岳翠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