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圣经》里说:日光之下,并无新事。生和死亦如此,每天轮番上演,不足挂齿。如果不像莎士比亚一样追问TO BE,OR NOT TO BE,我们大可以安心地活着,微笑哭泣,欢乐忧伤。只是,我们禁忌死亡这个话题,认为它不吉利。说白了,就是一个字:怕。怕死,怕面对死,自己的,亲友的。于是我们认为活着是天经地义的。但是,试想一下:如果某天,我们晚上一躺下,第二天早晨再也起不来了……
谁也不敢担保某天是哪一天,谁也不愿意去想这个令人沮丧的事实。实际上,某天随时可能到来,而活着,并不是你我的权利。我们没有权利要求自己必须是活着的,但我们有权利审视自己是怎样地活着。所幸的是,幼年时代起,我便对死亡这个话题充满兴趣,经常设想自己若干年后某天的发生,从而心生敬畏,百感交集。所以,《天蓝色的彼岸》轻易地吸引并打动了我。
是一个寓言式的童话故事。小男孩哈里因车祸去了另一个世界,在通往天蓝色的彼岸前,他最后悔的是车祸前对她姐姐雅丹说的话:我这次可是恨上你了!我再也不会回来了!他不敢想象自己死后姐姐会多么地难过,因为那时她也狠狠地说如果哈里死了她高兴还来不及。他想回去跟姐姐道歉,说那并不是他的真心话。他还想回去看看爸爸妈妈,他最好的朋友,以及所有关心他的人。于是,他化作幽灵重返人间,去给他们作最后一次告别。教室后面整整一面墙都是关于纪念他的专题,所有的同学留了言,他昔日最好的朋友写了长长的怀念文章,而以往的死对头也在文章中说其实一直喜欢哈里,并发动大家在校园里为哈里种了一棵橡树。看到这些,哈里多么想再和他们一起玩耍学习啊,可是他不能够。家里的气氛更令人心酸,爸爸妈妈仍然沉浸在失去儿子的悲痛中,做事总是失魂落魄的样子;他的姐姐雅丹在房间里望着他的照片发呆,潸然泪下。他一遍遍地大声喊着他们的名字,一遍遍地说我爱你们我爱你们,可惜他们不可能听到。他唯一能做的就是集中所有意识竭尽全力让圆珠笔写出话来,对他姐姐说句对不起。尽管他有千万般不舍,很快地,他还是离开人间,离开他无限挂牵的地方,去往天蓝色的彼岸。最后,他深情地呐喊:再见,妈妈。再见,爸爸。再见,雅丹。我想你们,我爱你们大家。我爱你们所有的人。我非常、非常、非常地爱你们。
在作者平淡、温暖的语言背后,隐藏着巨大的情感力量,处处潜伏着催人泪下的因子。这部被《泰晤士报》誉为21世纪最伟大的人性寓言的童书,适合所有对生命有所感触的人,在安静的午夜,悉心品读。然后扪心自问,最后为自己仍然活着欣慰感叹。
死亡并不可怕,可怕的是不敢积极地正视它。我们每一个人终将到达天蓝色的彼岸,但是,如果我们在活着的时候能尽可能地少留遗憾,尽可能地把自己的情感、心声表达,那么,最后我们就可以安心地离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