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视晚一天分级,儿童多一天伤害”
教育专家孙云晓指出——
“这部充满神秘色彩的电影更像恐怖片,缺少美感和艺术性,至少不适合小学生观看。儿童对这样的影片不仅看不懂,而且可能产生恐惧感,影响心理健康。中国影视晚分级一天,儿童就多受一天伤害。”中国青少年研究中心副主任孙云晓,日前在博客中用“愤怒”这个词概括自己对《达·芬奇密码》暴露出中国影视缺乏分级的看法,“真不明白此事在中国为何如此之难!”
虽然属于全球同步上映,但《达·芬奇密码》在到达国内前,已经受到了许多国家的“歧视”:在新加坡,这部电影因被视为“情节虚构的惊险电影”,被列为“成人题材”的NC-16级;在英国,《达·芬奇密码》更成为首部因配乐而遭电影审查部门限制的影片。英国电影分类局专家认为,“观众虽然不会看到打斗的场面,但是可以清楚地听到骨头断裂的声音。”影片的发行公司被勒令对电影音乐和声效进行调整,否则只能获得更受限制的15级许可。即使在老家美国,《达·芬奇密码》也没受到美国电影协会的偏爱,被定义为PG-13级,不适于13岁以下儿童,13岁以下儿童尤其要有父母陪同观看,一些内容对儿童很不适宜———虽然没有粗野的持续暴力镜头,一般没有裸体镜头,有时会有吸毒镜头和脏话。
饱受限制后,这部电影却在中国得到了“优待”。因为没有所谓的敏感情节,广电总局电影局对这部影片一刀未剪。对此,中影进出口公司总经理翁立在接受采访中曾指出,该片内容很干净,并不存在问题:“该片的同名小说很畅销,在中国有上千万人看过。
我看过该片的片花和局部录像带,其中并没有血腥恐怖的场面,与其说它是惊悚片,不如说是逻辑严密、环环相扣的悬念片。审查委员会之所以做出一刀未剪的决定,肯定是负责任的!”
翁经理提到的“负责任”其实是有前提的,即他本人作为一名成年人来讲,看这部影片“并没有血腥恐怖的场面”,那么对于心理承受能力较差的孩子呢?有专家指出,各国对于“达芬奇”的限制分级其实针对的就是未成年的孩子,而没有建立电影分级制度的我们,却只能善意地提醒未成年人应在家长陪同下观看这部对他们而言“惊悚大于逻辑”的影片。但谁都能看得出善意的提醒和明令禁止之间的差别。
这不是我们第一次吃电影分级的亏了。在此之前,我们已经多次因此与国外大片失之交臂,比如描述超越性别爱情的《断背山》,讲述卡波特与凶手之间的微妙感情的《卡波特》,以及粗话连篇但揭露种族矛盾的《撞车》。而缺少分级,最终会残害中国电影的发展。香港影评人列孚认为,“分级制的作用不仅仅只是画面上的,视觉上的、气氛上的,还有语言上的、意识上的———例如影片所表达的潜意识、导向性等。因此,有必要做分级制度的限制,让制片人、创作人在拍摄前,就心里有数,日后拍出来的影片将属哪一级。那么,之后针对市场的推广等等,便会有不同的策略。换言之,分级制与类型电影及其市场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分级制本身就起指引性作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