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越剧:回归传统,才能守住未来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5-19 11:25:15
        "上海越剧对流派经典的继承仍然将是它获得观众追捧的主要途径,它的新剧目创作之路也仍然春寒料峭,而且前途莫测。"

  今年是越剧诞生百年,各种纪念活动颇有声势。本周,上海越剧团携五台大戏和一场演唱会来北京演出,可让人一窥今日越剧界的风貌。在戏曲整体环境不景气的情况下,越剧却维持着相对比较繁荣的局面,其中上海越剧是重要的一支力量。

  而它近些年来所走过的道路也颇能折射越剧在这个时代的发展方向。

  以上海越剧团这场演唱会为例,演唱会所选择的唱段,大都是20世纪40年代前后越剧全盛时期各位流派大师的成名经典,其中还有些观众多年未曾听过的罕见剧目选段,因此这台演唱会在江浙一带巡演时,市场认同程度很高,在业内人士都感觉市场不振的背景下,这场演唱会以其实实在在的票房收益,为人们全面认识传统戏剧在当代社会中的生命力,提供了一个很有说服力的参照角度。

  通过这个特殊的视角看上海越剧团,进而看越剧,会生出很多话题。迟至十年前甚至是五六年前,越剧界双峰并峙的基本格局仍为人们所熟知,这双峰就是浙江小百花越剧团和上海越剧团———尤其是上海越剧团的红楼越剧团。两个团在艺术与市场取向上的特色均非常鲜明:“小百花”除建团伊始的很短几年外,一直在走新剧目创作的道路,以20世纪80年代末的《陆游与唐婉》和《西厢记》为其代表与转折,其后渐次出现从《寒情》到《藏书之家》和《春琴传》等一系列作品,并且由此引发不间断的争议:“红楼”则一直侧重于传统戏尤其是流派经典剧目的演出,默默无闻地开拓着市场而且取得了令人羡慕的佳绩。

  于是,创作取向的“小百花”和市场取向的“红楼”在越剧界形成非常有趣又意味深长的两极,它们分别代表了越剧界当代诉求的两个极端。而越剧之所以能够在整个戏剧大环境不太健康的格局中,保持着相对良好的发展态势,实与“小百花”与“红楼”同时并存有关。如果说“红楼”用流派意味十足的经典剧目,为越剧保留了大批的老观众,并且保证了越剧那些弥足珍贵的传统艺术资源的当代传承,那么“小百花”则用他们对每个新剧目的新闻焦点的精心策划,让大众传媒和社会对越剧一直保持很高的关注度,并由此吸引了许多新的观众。

  然而,上世纪90年代末,上海越剧团终于沉不住气,仓促间扬短避长、亦步亦趋地加入了创新行列。曾经在“红楼”乃至整个越剧界的经典传承中起核心作用的优秀演员纷纷转向,他们不再像往日那样以守望越剧的丰厚传统为己任,而是如“小百花”一般不断创作新剧目。但是这些新作中,能称得上成功之作的并不多。而上海越剧团虽然由此换来了大众媒体的更多关注,但市场占有率也降低了不少。

  就如同上海越剧团此次为纪念越剧诞生百年和进沪九十年所做的巡演一样,上海越剧团对流派经典的继承仍然将是它获得观众追捧的主要途径,它的新剧目创作之路也仍然春寒料峭,而且前途莫测。尽管上海越剧团转向背后有诸多无奈,但浮躁的、至少是不够平和的心态,对成功终究有害无益。对于上海越剧团来说,回归传统,才能守住未来。

作者:    来源: 搜狐网     编辑: 岳翠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