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文艺论坛 正文
国学大师是“选”出来的吗?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5-18 15:51:33
      人大国学院又有新闻:网上举办“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评选活动”。人大国学院院长冯其庸“作为本次活动特别顾问”,特地寄语网民,说:“这项活动很好,有意义,我很支持这件事。”他推荐王国维、章太炎、陈寅恪三人,说他们“都是当之无愧的‘大师’”。

         相关新闻“十大国学大师”评选揭晓 康有为、辜鸿铭等落选

  冯先生是大名人,他说“很好”,当然“很好”,本来应该相信。忽然想起鲁迅的话:“我们应该分别名人之所以名,是由于那一门,而对于他的专门以外的纵谈,却加以警惕。”(《名人和名言》)冯先生的“那一门”,当然是“红学”。虽然很长一段时间“红学”成为“显学”,但毕竟与“国学”还有一字之差;虽然他是国学院长,但这些年来连几位大学校长也闹过笑话,所以,这款招牌也依然不能保证“他的专门以外的纵谈”不需警惕。

  我只想请教一个问题:“国学大师”是“选”出来的吗?

  首先,大师是一种客观存在,还仅仅是一份虚衔美谥?大师的存在,究竟是既成事实,还是仅仅是别人心目中的幻影?你心中有,他便是“大师”;你目中无,他便不是“大师”么?换言之,你奉赠他一顶“大师”帽子,他就是“大师”;你不给他一顶“大师”帽子,他便不是“大师”么?大师的存在,本身就是一种事实。有一个,就是一个;有两个,就是两个。凭什么确定正巧是10个?多几个怎么办?一笔抹杀?少几个怎么办?拉人充数?这种逻辑,好像也不叫实事求是。汤一介先生2005年8月为《未名讲坛》丛书作序,序中说:“自古以来可以称得上‘大师’的应该是:既能以他的深邃的思想引导人,又能以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人,他们是真、善、美的化身。”换言之,这种“真、善、美的化身”,靠他自己“既能以他的深邃的思想引导人,又能以他的人格魅力吸引人”的事实永存于世,与别人选不选他毫无关系。可见,“大师”不是那种可以赠予的冠冕,可以任由别人拿在手上吆喝。

  其次,这种“评选”,是凭学识,还是凭感觉?换言之,“评选”大师者,对大师究竟了解多少?参加“评选活动”的人,有的专门研究中国传统文化,他们对各学术领域的大师有或多或少或深或浅的了解;有的就稍逊一筹,也许一知半解,或是“久闻其名”,但是却缺少深入研究;还有慕名而来者,说凑热闹有点失敬,说不具备基本条件,却是无情的事实。不必说普通参与者,就以国学院长本人为例,请问冯先生,您对你们罗列的50位“候选大师”全部了解吗?您研究过他们的全部著作?您熟悉他们各自的思想?您对他们各自的学术建树都了如指掌?如果不符合这些条件,那么,请问,您究竟准备凭着什么来对他们甄别取舍呢?《论语·为政》:“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也。”这种“选”法,岂不离谱?

  大师沦为“超女”,“评选”如同儿戏。看看这种“评选活动”,竟然还有什么“第二轮竞猜”,还有那么多“第二轮竞猜奖”放在那里招领,就可以知道有多荒唐。2006年1月16日香港《文汇报》有钱文忠《“国学大师”何处求?》一文,文中说:“国人与传统文化隔绝过久,加之民族自豪感、自信心日益发煌,于是,一般被视做‘国粹’之精粹的‘国学’地位日高,自然不难理解。在此大背景之下,上述这些‘出土’学者的精神取向、学术师承、专业分野、治学方法等等方面,却未及得以仔细考辨,而被世人竞相一律冠以‘国学大师’的称号了。”所谓“我心目中的国学大师评选活动”,不过是给钱先生这段话增加了一段新鲜而精彩的诠释罢了。

作者:    来源: 国际在线     编辑: 岳翠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