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文坛还有不少用外文写的笔名,有的是作家名号译音的缩写,也有的别有含义。如鲁迅的R·S,茅盾的M·D,朱自清的P·S,郑振铎的C·T,陈独秀的C·C生,冯乃超的N·C等。有的笔名是外文的读音汉写,如郭沫若的笔名“爱牟”,系英语“I”(我)的读音,“麦克昂”是“maker”(作者)的读音。
作家的笔名形形色色,不拘一格,有不少笔名是在文字结构或读音上做文章,独辟新径,耐人寻味。有的是依据原名谐音取作笔名,如徐茂荣(原名)—徐懋庸,严文锦—严文井,陈光美—陈荒煤,何其芳—和其放、何启放,叶鼎彝—丁易,吴组缃—吴祖湘、吴祖襄,童天鉴—田间,吴席儒—吴奚如。有的是将原名省略一字,如萧秉乾—萧乾,吴春晗—吴晗,孙怀谦—孙谦,何孝达—何达。
有的将原名颠倒,然后谐音。如刘绶松,笔名宋漱流,即刘绶松之颠倒“松绶刘”的谐音。文淑阳是杨述的笔名,翻过去就是阳淑文(杨述之文)。
也有的是用拆字法衍化出笔名,如曹禺原名万家宝,将姓氏“萬”拆为“草”(谐音为曹)与“禺”两部分,化出“曹禺”。安危原名王寄云,将“王”姓拆为两半,衍化出另一个笔名“于一”,又有“于恋一”。绀弩姓聶,有三个耳字,于是化出笔名耳耶(仍是三个耳)。由耳耶又谐音为二鸦。他在香港出版的一本杂文集叫《二鸦杂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