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几何时,从理查德·克莱德曼钢琴曲的寥寥掌声里蓦然发现:“经典”已如昨日黄花留在了昔日的辉煌中,看着流行文化满校园无可逃遁的存在,不禁扪心自问:是肤浅的我们抛弃了经典,还是经典远离了无知的我们?
一个在中国电影史上丰碑式的人物,张艺谋,以其严肃的题材,发人深省的内蕴与对于艺术的执着追求唤醒了沉淀在中国人民心中最朴素的情结,也同时极好地证明了艺术经典对于净化心灵,荡涤灵魂不可或缺的作用。
可怕的是:作为“时代文化先驱”的大学校园,“经典文化”竟也在专业知识的重磅压力下畏首畏尾的生存。在学术上颇有建树者不认识并不生僻的中国字;写不出一篇流畅的文章;没读过几篇经典著作;不认识凡高、克莱德曼为何许人物。修不完的专业课程学分,单一的知识结构,考不完的各类英语、计算机等级证书、残酷的就业竞争压力……所有的一切让“经典文化”不得不向隅而泣。
这些在“经典”缺失世界里长大的孩子们,将分数当成了人生的终极追求,兴趣爱好可以不要,但考试成绩不能不优秀;友谊亲情可以不要,但竞争中不可以不出人头地。中生代诞生了恐龙,而应试教育的年代,则诞生了一个个极难被任何事物所感动的动物,漠然是他们写在脸上特征般的标志。
失落了的世界里,我看到心灵的沙漠闪着刺眼的光芒。
19岁的男孩韩寒在“应试”与“素质”教育的大讨论中凭着一本《三重门》一举成名,媒体沸腾了,学生沸腾了,而校园里的太阳依然一成不变地升起又落下。
在这个大谈减负的社会里,一个小学生说出了令所有人为之震撼的文字:减负要从社会观念做起,如果社会对于学生的选择不过于苛刻,不总是强调“无证不入”,学生也不至于像今日般经历作业如山,考试如潮的生活。这个善良的孩子说,希望社会对学生多一点宽容,也给心灵一个健康成长的机会。
还“经典”一个空间,给心灵找个家。两个同样年轻生动的脸庞让我们看到了渴望心灵绿洲的希望。
如果脚下的路我们不能不走,那么别忘了在喧嚣的浮尘中给“经典”一个心灵空间,于暮色悠然中静听“经典”与灵魂的对话。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