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华的小说《兄弟》(下)上架已近两个月了,至今它仍稳坐各大书店畅销书排行榜前列。2005年下半年,《兄弟》(上)一出炉就狂销20万册,并渐渐攀升至50万册,创下了当年纯文学图书单本销量第一的纪录;2006年3月20日,《兄弟》(下)出版,首印30万册,而仅仅在上市几天后,上、下部就已经开始加印。一部纯文学作品能够带来如此长久的嘱目,在当下中国文坛确实罕见。 而评论家对于《兄弟》的激烈“围攻”,造就了文坛的又一“盛况”。就在《兄弟》(下)与读者见面的当天,一家媒体公布了华语文学奖提名名单,余华不仅没有进入“年度杰出作家”或“年度小说家”的提名行列,而且在主办方看来,《兄弟》(上)在余华的写作中“根本不值一提”。 《兄弟》的出版出现了商业热销与专业批评并存的现象。名家效应 《兄弟》的热销当然与“著名作家余华”的名头分不开。余华1984年就开始发表小说,著有长篇小说《活着》、《在细雨中呼喊》以及《许三观卖血记》等。余华以实验性极强的作品,在文坛和读者之间引起颇多的震撼,成为中国先锋派小说的代表人物。 在《许三观卖血记》出版10年后,余华才写出了这部《兄弟》。据说,在这10年里,因为不在状态,他曾经先后废弃了3部长篇小说的初稿。有人分析说,正是余华数十年的威望和沉默多年突然走近读者的亲切,让大众的期待心理急剧飙升。尽管人们对他的新作存在失望与挑剔,但这根本淹没不了他多年树立起来的文学明星形象。于是,大家争相购买他的新作也就不足为奇。炒作效应 “炒作”作为当下的流行词汇之一,对于出版社而言,也早已见惯不怪。拿曾被外界认为最会炒作的华艺出版社为例,该社以为名人出书著称。一般来讲,作家出书是先创作再联系出版,华艺则反其道而行之。有媒体报道称,华艺出版社的操作程序是先看谁有市场,然后就约谁写,就连写什么、写多少字都先规定好,从该名人动笔后到书出版,不同时段有不同的宣传手段。 当年的《看上去很美》堪称华艺炒作的经典,先吊足读者的胃口,只告诉读者王朔的新作就要出来了,至于书名、内容则无可奉告,出版社一再对外公布的只是如何重点防止盗版的问题,于是,书一出来就收到了预期的效果。 有人认为,在这个商业时代,所谓炒作,就是与大众媒体互动,这是一种普遍且行之有效的方式。有资料显示,近几年全国出版的长篇小说每年都在上万部。在小说高产、竞争激烈的今天,一本书要想在浩如烟海的图书市场上浮出,出版者不得不在后期的包装制作、营销宣传方面投入更多的人力财力,尤其是对具有畅销潜质的图书更是如此,真是“酒香也怕巷子深”。 《兄弟》(上)出版之时,余华就曾花一个月的时间配合出版社宣传,又是到处演讲、又是签名售书,我们姑且不论《兄弟》的质量如何,但仅从它的销量来看,他总算是没有白忙活。 至于书评家们的如潮恶评,在网络、报纸的各怀目的的渲染之后,至少有一种作用是显而易见的:《兄弟》的名声,不管好坏,越来越大。这才是出版商所需要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