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背手站立,英风豪气,气宇轩昂……
好一个伟男子的塑像!是谁?诸葛亮吗?因为诸葛亮“身长八尺、面如冠玉”。不是!周瑜吗?因为周瑜大将风度、潇洒倜傥。也不是!
他是庞统的立像!立于四川德阳庞统祠栖风殿上的庞统的塑像。看到他,谁能想到“浓眉掀鼻、黑面短髯”的庞统?谁能想到庞统在《三国演义》、《三国志》中出现并不多,却因为他的“才”与“貌”,让自己的仕途与命运颇多坎坷的那些人生历史?比如说“刘备初见庞统形貌丑陋,心中不悦,更置为耒阳令;虽经张飞推荐,鲁肃、诸葛亮的劝说,委以重任,但后来庞统的多数计策谋略都不为刘备采纳。”
庞统祠的塑像为什么要“美化”庞统?
仅仅是为死者讳吗?那为什么在庞统像后的墙上,又有“凤鸟红日”、“两柄佩剑放在汉式竹剑架上”?仅仅是“塑像的艺人很在意复古意味”吗?
这些提问并不是《行游三国》的行走者提出来的,但却是在我们的眼睛跟随着他们的脚步行走中,自发地提出来的。套用海德格尔的话说,是这些提问“自己在言说”,是《行游三国》让我们回到在民间行走历史的现场时,“这些提问自己在对我们提问”。
从这个细节我们能看到《行游三国》这本书,能看到“在民间行走历史”这种行为的核心。庞统被美化的塑像,就是某一个脚印中遗留下来的砂砾;因为这颗砂砾,历史就从我们的脚印中走了出来:老百姓在庞统墓前烧香祈福,如同对待自己的亲人,也如同对待他们心目中的神;“左龙右凤”,庞统PK诸葛亮的龙凤斗的探秘,以及千古名人行游庞统祠与落凤坡,对庞统替主冤死的怜惜和示尽其才的悲惜:“造化忌多才,龙凤岂容归一主;先生如不死,江山未必竟三分”……
有多少像庞统一样的砂砾,让三国的历史从我们的脚印里走了出来?有多少像陆游一样《鹿头山过庞士元墓》一样的脚印,让我们可以却行走那些活在民间、留在脚印里的三国历史?当《行游三国》“在民间行走历史”时,那些行走者们就把我们带回了“现场”;在“现场感”中,那些提问(而非提问者)本身,通过在民间行游三国的脚印,向我们提问,并索取我们的解答。你什么时候给出提问者想要的那些解答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