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名篇解读 正文
解读李霁宇长篇新作《青瓦》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5-10 11:09:22
A10.JPG
《青瓦》封面
        传统川西民居建筑喜欢以一种拉拉扯扯的砖木结构来隐喻那充满世俗气息的日常生活。而人字形的屋顶,仰俯咬合着交媾般排列有序的密实瓦沟,则成为川西民居最引人注意的一个细节(如今,随着水泥丛林的泛滥崛起,它早被人们遗忘了)。在我印象中,旧时的屋顶上如果覆盖的是新瓦,它会在阳光下泛起一层诱人的毛绒绒的蓝光,而只消浇过缠绵的秋雨,蓝光熄灭了,屋顶变成了一片厚重的青灰,年深日久,青灰瓦片长出暗绿的苔癣,把个屋宇下的世界捂得严严实实,留给人的,就剩了偷窥的欲望和无尽的猜想。青瓦隐退为具有家族密码意义的符号,保留在人的记忆深处,轻易不会去触碰——除非,要完成一次回家的写作,回到内心的故乡的写作。离家久远的成都人李霁宇终于按捺不住在写作中回家的激情,小心翼翼的、无比珍视的为我们捧出了一堆“易碎物”:长篇小说《青瓦——一个家族的密码》。

        这是一部描写成都从上个世纪三四十年代到2020年的都市市井小说,作品围绕一座老宅里李氏家族人物进进出出、起起伏伏的命运,展示了成都这座中庸、闲散都市最具特色的市民生活。

        成都是中国一个特定的都市——它不是大都市,也不是小城市更不是乡镇农村,它偏安西部,远离京沪、中原、江南、东北。它从来不是敢为人先的策源地,也不是波澜壮阔的中心,同时也不是恶劣环境的栖息之地;自古以来,它同官宦商贾精英的上层相去甚远,它同生计艰难困苦无助的最下层民众也有相当的距离。换言之,它同权力财富、风云际会无缘,也与刚烈剽悍、柔软婉约民风不搭界。在这个城市中的芸芸众生过的是一种地道的市民生活。作品展示了成都这个特定城市的旧事、风物、市景、习俗、民风,让读者看到了这个富庶、闲散而中庸城市的风景。正如它的标题:青瓦——给读者投照出一抹青灰色的暧昧和散淡时光,它恰到好处地展示了成都这座古老都市的特色和特征,而人的命运也如一片青瓦一样脆弱,甚至还远远不如一片青瓦长久。

        全书涉及的人物众多,时间跨度近百年,既有作家从记忆深处打捞出来的家族往事,又有作家从日常生活经验和逻辑出发的奇思妙想,更有作家穿透习见的麻木和岁月的尘封的遮蔽而潜入生活深处的独到发现。叙事则以碎片式的场景拼接来试图还原生活真相,三种时态的浑然一体,百年恩怨的纠纠结结,很难让人用一段话将整个故事概括出来,这在我的阅读和评论生涯中还是少见的。在结构上,老宅是一个象征和隐喻,也是全篇结构性的框架。老宅本身的结构就是一种社会结构,老幼尊卑和等级秩序都在其中表现。每个人都与老宅有关联,进或者出。老宅由盛而衰,最后被拆,在原址上兴建了新的宾馆。作品用一座百年老宅的结构装下了这些貌似分散的众多人物,这些人物故事,或辐射状展开,或螺旋式回归,或隐匿潜行,但最终却被“密码”将这一切串连了起来。一个家族像老宅一样,随着时代的变迁,最终归于消解。几世同堂的传统最终在新时代绝迹。而家族的“密码”,却像基因一样依旧繁衍下去,血脉香火生生不息。

        解读这个生命的“密码”也许是本书最大的悬念。构成这个悬念的是深埋书中不时闪现的各种提示和线索,例如:神刀的分分合合,佟英的身世,神秘的和尚,前额的白发,老宅闹鬼的真相,丫环私奔的暗示,狱中的交易,地下党的隐约活动,黑社会的模糊背景,生意场的纠纷,书中人物姓氏的多次提示和几个不同时代的同名人物的巧合,同一人的三次死亡,梦幻中地方的真实描摹,以及砖墙纸条的数字和电脑文件的密码,都在编织一种故事的神秘性、可能性和不可知性。剪不断理还乱的纷繁头绪背后,隐藏着作者有意放弃对历史进行整合的叙事策略,因为在李霁宇看来,生活碎片才更接近历史真相,与其徒劳地整合历史不如顺其自然地接近和还原历史,让人物见首不见尾地活在碎片和琐屑的历史迷雾中,或许,这才是作家和读者需要表达和理解的历史以及历史中的人物命运。

        李霁宇以前写过的长篇小说《壁虎村》和《风逝》等,都是“生活在别处”的作品,且都是针脚严密的现实主义写法。《青瓦》是他第一部真正回到内心的故乡之作。为此,他做了长久的准备和充分的积累,调动了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大量的艺术经验,并且以极大的勇气力求为长篇小说提供一种新的美学模式。这部新作,作者别开生面,通篇是叙述语言,几乎没有场景,没有展开,也没有描写,连引号都几乎不用。这种陌生化的写法也许在优长之外有它不能克服的短处。《青瓦》付梓后,作者曾发出“人一生能写几部长篇”的感喟。如果每部长篇都要呕心沥血,精雕细刻,那就要回到古人的追问上去:生也有涯,知也无涯,以有涯追无涯,奈何?人一生能写几部长篇,道理不是亦然么?
作者:    来源: 文汇报网     编辑: 岳翠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