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名篇解读 正文
一颗真诚的心灵 评刘湘如《美人坡》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5-10 10:08:46
     作为一个上世纪七十年代出生的人,我总是对自己出生前中国大地上发生的那场惨烈的大饥荒以及随后几年的“文化大革命”怀着好奇。尽管老辈人在言语间常常提起,听来却总是犹如隔着一层帐幔般不真切。于是有了想象,可想象的翅膀每每因为经历的空缺而无枝可依。当然从众多相关的文学及影视作品中也得了些印象,不过这些印象都属于自己足迹不至的他乡远地,因而对自己家乡土地上曾经发生过的真实历史越发想要了解。
著名作家刘湘如先生
著名作家刘湘如先生

  这个岁末的一个冬日,我坐下来,心里很安定。因为有一本书,确切地说,是一本小说,解答了我心里的悬疑。这本以作者出生地及以后生活环境为写作背景的书,名字叫《美人坡》,创作者刘湘如,皖籍作家,出生于肥东。和我这个小辈有同乡之谊。

  读大学后我就不常回老家了,十年来有意无意地几乎不怎么说家乡话了。而翻开这部小说,我相信所有的肥东人都会在里面找到自己最熟悉最钟爱的声音。就像是晴好的冬阳下听老外婆用纯正的乡音絮叨,那感觉厚实而温暖。

《美人坡》封面
《美人坡》封面

  方言的大面积使用不能不说是《美人坡》语言上的一大特色。既然“方言介入有助于地方特色”①,那么小说中浓厚的风土人情的呈现,与作家使用的地道且颇具特色的方言显然是分不开的。我也正因为此,常常在读小说的过程中产生回到老家的幻觉。对作家和手中的作品也愈觉亲切。

  一

  小说一开头就是1960年一个冬日的傍晚,十三岁的辛方生在风雪交加的大堤上艰难蹒跚,怀里揣着几片午餐省下的山芋干和半个从学校食堂捡来的馍头。他要把它们送到病弱饥饿的父母口中。巨大的不幸就是在这个夜晚来临的。父亲带辛方生铲回了榆树皮,母亲将榆皮磨成面,做成了元宵丸子。饿肚子已很久的父亲“一连吃了三大碗,连汤带水”。深夜时分,父亲带着鼓胀的肚皮咽了气——他吃得太多,被生生撑死了。读到这里不禁泪下。饥荒中撑死,是意外更是惨痛的控诉。设若没有饥荒,人人能填饱肚子,有怎会有撑死的可能?

  幼小的辛方生承受了失父的打击,又在接下来似乎漫无边际的饥饿日子里受到更为酷烈的伤害。他要救母亲,没有吃的,她会死,像父亲一样。怎么救?走投无路的男孩偷了两个村里共有的山芋种。刚把它们献到母亲跟前,就被随后赶到的民兵抓了起来。他遭到了远非他这个年纪的孩子所能承受的刑罚和毒打,差点丢了性命。灾荒年月,食物最要紧,谁会在乎一个“四类分子”后代的死活呢?所幸的是,辛方生和母亲都活下来了。持续三年的饥谨,带走了无数鲜活的生命,但也有无数生命挣扎着活了过来。

  这就是作家用他的笔为我们复现出的他亲历的饥荒,中国历史上的“三年自然灾害”。

  小说中接下来就写到了那场席卷全国的“文化大革命”风潮。辛方生先是被这股飓风刮倒了——年仅十八岁的他作为“双料”反革命被关进监狱,在暗无天日里度过了将近半年的光阴。出狱后面对无处不在的“革命”,辛方生不愿再待在老家。他来到了城里,加入一个造反兵团,成了造反派,并且得到重用,成为T派骨干。这时的辛方生“感到幸福、满足”。

  这里,小说并没有跟风式地否定和控诉文革给人们带来的劫难,因为尽管“文革”是狂热的,有巨大破坏力的,但对当时身份卑微,渴望出人头地如辛方生一般的青年来说却可能是激动人心的。这样的描写,反而更接近事实的真相。正如学者黄炎所指出的那样,辛方生“作为一个年青人,和所有当时倾情爱国积极向上的人一样,愿意投身于运动中,‘打倒阎王,解放小鬼’,可以向权威挑战,可以呵斥和指点当权者。”②

  小说里作者也写到了“文革”的另一面——狂热湮灭理智之后人性之恶的大爆发使无数无辜的人陷入地狱般的深渊。正直宽厚的林士杰老师先是被监禁在学校,受尽折磨。后来又像辛方生一样含冤入狱。美丽时髦的上海知青边艾娜被当成“牛鬼蛇神”受到了令人发指的迫害,差点精神分裂。“文革”十年,究竟有多少这样的事情发生?

  “文革”已过去了几十年。现在的人们倾向于回避和排斥那个年代,但对于“文革”,有多少人曾认真地反思过——无论是从那个年代走过来的或是未曾经历过那段岁月的人?作者在小说中重提过往,是让今天的读者来思考:我们的民族究竟需要一种什么样的品质,才能避免那让全体中国人汗颜的大悲剧再次重演?《美人坡》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成为一部深刻的作品。

作者:    来源: 中安在线     编辑: 岳翠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