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社会点击 正文
72岁老党员铸就的28载煤炭人生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5-08 16:03:36

  东北网双鸭山5月8日电(记者王鹏 见习记者 林玲 李铁)在1960年至1988年之间的二十八年里,他兢兢业业的从事煤炭事业,曾经负重伤三次,多次获得国家级、省级、市级“劳动模范”称号,并于一九七七年与全国的优秀“劳动模范”,一起接受华国锋、李先念、叶剑英、江泽民等前国家领导人的接见。他,就是双鸭山市的现年72岁的赵利民老人。

  五·一劳动节前夕,笔者怀着崇敬的心情,来到了赵利民老人的家,听他慢慢讲述了那段热血与汗水浇铸出的激情岁月。

  1960年,刚刚从部队复员的赵利民加入了煤炭事业的行列,成为了双鸭山市岭东区竖井煤矿的一名矿工。那时候的他,还是一个血气方刚的青年,由于在部队培养出的良好的身体素质和自己本身的一股刻苦钻研的韧劲,很快,他便成为了同时带领三个小班进行掘进工作的大班长,而这一干,就是二十八年。二十八载的青春岁月,他在黑暗的矿井下劳作,二十八年的寒来暑往,他在汗水煤尘中浸泡。安全系数低的时候,他冲在前面,工作人员短缺的时候,他一个人干两个人的活,而且经常一连勤就是24个小时,就这样,他创造了一年贡献300个班的奇迹,有的人说他傻,叫他“大傻子”,有的人不理解问他“你一个人多干了那么多,没人给你加钱,也没人给你加工,你图的什么啊?”每当这个时候,赵利民只是憨厚的笑笑,并不回答,但他的心里是敞亮的,因为他知道,他是为了“多出煤、出好煤”他是为了坚定自己身为一个共产党员的信念。

  有一次,他本就体弱多病的妻子住进了医院,家里的孩子也在发高烧,有人跑到井下去通知他,让他快些升井,他却说:“妻子病了,有大夫医治她,但井下不能没有我,大夫的职责是治好我的妻子,我的职责是再前进十米!”那一次,赵利民又是工作了整整24个小时。等到升井后望着疲惫孤怜的妻儿,又是满心的愧疚。但类似的情况发生过多少次,赵利民自己也记不清了。

  又有一次,顶板的塌陷使一个工友被埋在了石块与煤块当中,赵利民不顾顶板可能继续塌陷的危险,身先士卒进入危险区域,要将工友的身体从石块与煤块中挖出来。因为怕伤到工友的身体,赵利民带头徒手去扒。一边嘱咐大家注意安全,一边鼓励被压着的同伴,一边用自己双手不断的扳开煤块。手扒出了血他也毫不在乎,终于将自己的同伴及时的送到了医院。事后,那位被救出的工友再也没有叫过赵利民“大傻子”。

  类似的事情太多了,老人也记不清在自己还拥有青春的那个时代到底发生了多少类似的事情,24小时连勤是他的习惯作风,穿着汗湿的衣服干活,是家常便饭。他为了减少国家损失,细心到乃至于一个破钎子杆、道钉、一小段废旧的铁道也都拣回来放回库里。赵利民老人一生因公负重伤三次,右腿骨折一次,肋条断过四根,头部受重创一次,那一次,整整昏迷了一天一夜。

  如今的赵利民已经是一位72岁的老人,他无欲无求,除了矽肺和右腿的不灵便,身体也算健康。赵利民老人和老伴有六个女儿、两个儿子,经常会来看望他,只是偶尔抱怨父亲当年没能用自己的职权为他们安排工作。

  一幅幅琳琅而列的奖状,一枚枚代表着荣誉和贡献的奖章,还有那一本本按着不同年份领取的荣誉证书,似乎将我们带回到了那个拥有着炽热激情的年代,我们似乎看到赵利民那年轻而健硕的身躯在党的炽热光芒下挥洒着汗水。

作者:    来源: 双鸭山新闻网     编辑: 丁爱国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