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双鸭山新闻网 > 北疆文艺 > 名篇解读 正文
读李兴叶《帝国的草原》三部曲
http://shuangyashan.dbw.cn   2006-04-30 15:07:52
        祖国的北疆覆盖着一片广袤的草原,在蓝天白云下,骏马奔驰,牛羊遍地,我们往往把它当成生长诗意和爱情的地方,就像歌曲中所吟唱的那样:“美丽的夜色多沉静,草原上只留下我的琴声”。但草原不仅仅为我们的诗意烘托背景,它也是培育中华传统文化的重要基地。对于后一点,我们多多少少有所忽略。这不足为奇,因为中国的历史是一个以农耕文化为主的历史。问题在于,今天,当全球化、都市化的钢筋水泥般的大军大面积地侵占下生长着大豆高粱的土地时,农耕文化就像一位卑微的弃妇退缩到人们的视线后面,建立在农耕文化秩序上的一切伦理道德观念逐渐在人们的心目中变得无足轻重,人们迫切需要为攻陷后的行动找到观念的依据,于是不约而同地找到了草原文化。这也许是这些年来为什么草原上的生物如此引起人们兴趣的文化背景。人们或者把狼奉为当今社会的图腾,或者视藏獒为最忠实的伙伴,或者从狐狸身上看到文明的危机。人们在注目草原文化时首先想到的是那些在草原上的动物,正是这些动物的野性和放纵更典型地象征了草原文化的自然法则。但我想到的是另外一个问题,在这种回归草原的文化思潮中,人们之所以看重草原上的动物而把人类置于配角的位置,可能是出于对中华文化传统的误解,就是以为中华文化传统只是农耕文化传统。实际上并非如此,中华文化传统是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以及异域文化的交融的产物,草原文化精神通过这种交融早已渗透进我们的文化传统之中。因此正面地阐释草原文化仍离不开对人类自身历史的反思。出于这样的理由,我要推荐李兴叶的长篇小说三部曲《帝国的草原》,虽然作者的写作与当前回归草原的文化思潮无关,但他的客观科学的历史态度,为我们真实地展现出两千年前草原文化兴起时的政治、军事和文化状况,实际上就是为我们重新反思文化传统在当代的命运时提供了一个有力的历史参照。

      《帝国的草原》把我们带到两千年前的匈奴帝国。小说的主人公是匈奴帝国的开创者冒顿单于。他应该是一位草原上的英雄。但当今的人们对这位草原英雄并不熟悉,人们多半只熟悉后来的草原英雄如成吉思汗、忽必烈等。当我读完《帝国的草原》之后,深深感到受益匪浅,我不仅被小说精彩的描写所吸引,而且也被小说所包含的历史知识和历史见解开拓了我的视野。我以为,要懂得草原文化精神,甚至说要真正把握中华文化传统的精神,都不能绕开匈奴帝国的开创者冒顿单于。

        作者李兴叶非常懂得典型化的艺术方式,他不是全面地描写冒顿的生平,而是聚焦于三件大事,以点及面地展现了冒顿单于如何在广袤的草原上建立起匈奴霸主地位的。作品的第一部《飞镝弑父》描写年轻的冒顿王子卧薪尝胆、忍辱负重,终于用计谋从父亲手中夺得权力。第二部《马踏东胡》描写冒顿单于执掌政权后,励精图治,胸怀大志,以弱胜强,使匈奴帝国成为草原上的霸主。第三部《白登之围》描写成为草原霸主的冒顿单于又觊觎南方的中原大地,在与刘汉王朝交锋的过程中,将汉高祖刘邦围困在白登山上,最后导致了匈奴与汉朝的和亲政策。匈奴帝国的兴起也就是中华文明发展过程中的草原文化的兴起,冒顿单于是草原文化打造的第一位英雄。三部曲的这三大事件典型地表现了草原文化精神由草创到逐渐成型的过程。冒顿所处的时代正是北方草原文化开始走向成熟的时代,在这个时候,他们的生活形态还带有明显的原始的痕迹,小说真实地表现了这一历史特点,用今天的眼光看,当时冒顿的一些行为也许属于野蛮、凶狠,如他为了从父亲手中夺到至高无上的大权,不惜杀死自己的爱骑、爱妻,杀死最忠实于自己的卫士,但我以为冒顿的行为与建立起完整的道德秩序社会下残酷的政治争斗有所区别。冒顿逃过了多少次的生死劫,矢菊阏氏为了让自己的儿子昆脱王子顺利地继承王位,一直要把冒顿王子置于死地,矢菊阏氏告诫昆脱王子,他的哥哥冒顿王子是跟在他身后的“灰狼”。但最终是冒顿这头灰狼取得了胜利。这是一个以狠制狠、以恶制恶的时代,今天我们会将此阐释为“狼图腾”。但狼图腾只是草原文化兴起之初的特征,而草原文化最本质的特征就是其兼容性和动态性。小说的第二、第三部所描写的两大事件正是典型地体现了这种兼容性和动态性。草原上的游牧民族是在不断地迁徙和征战中,迁徙和征战也在不断地改变着草原上的政治格局和文化形态,特别是当草原文化与南方业已成熟的农耕文化交锋时,两种文化的巨大差异性更促成了二者的交融和互补,草原文化的开拓进取、刚健有为的品质逐渐嵌入到乐于守成的汉代文化之中。这正是冒顿单于的匈奴大军将汉高祖刘邦围困在白登山上的文化意义。小说所描写的白登之围具有浓厚的传奇色彩,一场军事的较量被作者处理成与女人的斗智斗勇。刘邦的最终解围既不是靠军事上的实力,也不是靠战场上的智谋,而是利用女人嫉妒心的弱点。刘邦的使者悄悄带着一幅绝色美人的画去见冒顿单于的娇妻兰霞阏氏,她担心画上的美人将夺去她的宠爱,就力劝冒顿单于放刘邦一条生路。这看上去似乎是将一个重大的历史事件轻写了,其实正是这种轻写,才有可能触摸到历史文化的脉搏。比如那幅帛画《戚夫人拈花图》,“见过的人都赞不绝口,戚夫人国色天香跃然帛上”,戚姬才会把它当成爱情信物留在刘邦身边,即使出外征战也让他随身携带。这样的绘画显然是文化高度发展的产物,而兰霞阏氏能被帛画上的美人打动,也说明她能接受到这种精致文化的信息。当然还有像太一神的“两雄比肩,天下太平”,使臣的“划地而治,一南一北”,这样一种战略性的观念则是建立在深厚的文化积累之上的,它的传递却又需要通过一种神化的方式,正符合当时的文化心理特征。这一仗对于中华文化的发展有着非同寻常的意义,它奠定了汉代的“和亲”政策,深深影响到两种文化的交融。白登之围也许是汉代皇帝刘邦的大讳,因此没有在史书上留下详细的纪录,我读到一本关于匈奴帝国的历史书,介绍白登之围时也只简扼地说“后经谈判,方得解围,协议中,汉高祖给予匈奴优惠”。但我读了小说之后,对作者李兴叶所描述的白登之围赞叹不已,他不仅将这场战役写得绘声绘色,引人入胜,而且他对历史细节的想象,充满了文化的深意。有意思的是,作者将这次谈判的成功想象为匈奴的王妃为了阻止匈奴单于移情于汉代美女子。而据史书记载,汉高祖在解围后给予匈奴的优惠中就包括把一位汉朝的公主或者是宫女嫁给单于为妻。这一点被作者巧妙地作为了小说的尾声:刘邦脱险后,回到京城,“将宗族中的一位少女封为公主,冒充自己的女儿,送给冒顿单于作阏氏,想以亲戚关系来羁縻匈奴。汉朝也从此开始了对匈奴的和亲政策”。作者随手就点到了历史的穴位上,让我们在这尾声中回味无穷。我却想到了那位好妒忌的兰霞阏氏。当一位汉朝的公主送到单于的庭帐内时,她该是什么表现呢,大哭大闹,还是泪流洗面?她该为自己的行为后悔莫及了吧?这样的细节也就只有留给读者们去想象了。但我们因此认识了草原上最早的英雄之一冒顿单于。冒顿单于体现出草原文化的英雄本色,他是最初的种子,遍撒在草原上,发展成后来绚丽多彩的草原文化精神。而且我们还知道:“在冒顿单于称雄草原的年代,倒也没有再发生过像白登之战那样规模的战斗。”

        我读过陶克套先生阐述草原文化精神的文章,他认为北方的草原文化在与中原农耕文化的碰撞交融过程中“丰富和发展了中国传统思想文化的多样性内容”。为此他还引用了英国历史学家赫非欠韦尔斯的一句充满情感色彩的话:“我们血管里流着的血液既是在耕地上也是在草原上酿成的。”但这样一种多姿多彩的文化传统是在漫长的历史过程中逐渐形成的,假如我们真的对这一历史过程感兴趣,那么我们最好溯源到两种文化之流最初汇合的地方开始我们的考察和思索。《帝国的草原》三部曲就是一个最便当的入口。(《帝国的草原》三部曲,解放军文艺出版社2006年出版)
作者:    来源: 文汇报网     编辑: 岳翠翠
相关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