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洪流》 程极明著 中国青年出版社出版
我一直有种遗憾:文艺领域内反映“五四”知识青年的作品很多,写“一二·九”时期的也有杨沫的《青春之歌》等优秀小说,但反映解放战争时期中国知识青年的作品实在太少了。
这是不应该被遗忘的一段历史。那一代知识青年生活在新中国诞生的前夜,许多人后来成长为共和国建设的各方面骨干。今天的青年人也许很需要知道他们的父母辈(更多的已是祖父母辈)当年是怎样一步一步走过来的。因此,读到程极明同志的长篇小说《洪流》,感到格外高兴。
极明同志同我相交近六十年。他1946年在南京参加地下党,上海解放战争前夕经过竞选担任过复旦大学学生自治会主席,解放后做过国际学联书记处书记,后来在世界经济领域内成为很有造诣和影响的学者。我很早就知道他准备写一部反映那个时代知识青年的长篇小说,没想到他真把这部三十多万字的作品写出来了。
《洪流》可以说是一部自传性小说。这样说,是因为小说主人公林家宝的原型就是作者自己。书中众多人物也不是凭空虚构的,很多人我都可以说得出他的原型是谁。一些师长如陈望道、章靳以、方令孺、章益等,更用了真实姓名。书中描写的时代氛围、重要事件和人物心态都很真实。如果不曾亲身经历过那段异常复杂的历史,是不可能写得如此真实的。
生活在和平岁月的年轻人,也许已很难想像或理解他们父母辈和祖父母辈那一代知识青年为什么当年会在如此险恶的环境中奋不顾身地投身革命,为什么始终如此执着地坚持自己的理想和信念,即便历经磨难仍无怨无悔。那么,我很愿意推荐他们读一读《洪流》这部小说。
这部小说尽力再现当年的实际情况,包括许多已不为人知的细节,它把读者带回到半个多世纪以前。那一代知识青年是在抗日战争烽火中长大的,民族的危亡,社会的黑暗,处处刺痛他们的心。现实生活驱使他们惊醒,认识到:如果国家和民族没有前途,个人无论怎样努力,也是没有前途可言的。他们在黑暗中强烈地憧憬着光明的未来,并且逐渐懂得这种未来必须付出巨大的代价才能换得。因此,心甘情愿地不惜做出任何自我牺牲,为实现这种理想而奋斗。这些,都是真实的。
林家宝生活在这个时代,政治上是早熟的。抗战爆发时,他只有八岁。但他亲眼目睹日本飞机轰炸南京,烧焦的尸体中有他的同班同学;看见过日本军队打进芜湖后,在城里纵火焚烧七天七夜;看到过进出城门口的中国人要向日本兵鞠躬行礼。这一切,怎么可能让一个热血青年默默忍受而无动于衷?反抗的火种,正是这样播下的。
林家宝是幸运的,他很早就接触到新四军派到南京来的地下工作人员,身边的亲友好几个先后参加了党组织。他们帮助他懂得了很多事情,使他在日伪统治时期就参加党领导的南京“清毒运动”。抗战胜利后,他曾兴奋地认为:“我们中国人从此挺起腰杆做人了。我多么希望从此有一个和平的局面,让我们设法建设国家,改变贫穷落后的状况。”但是,国民党当局挑起全面内战和官僚们的疯狂“劫收”,又很快使他这些善良的愿望完全落空了。
他终于在194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书中写到他入党时的心情,“参加党以后,自己的生命都交给他了,服从党,服从革命的需要,准备接受各种考验,决不当叛徒,准备随时牺牲。”这些内心独白,句句都是那一代革命青年的肺腑之言。第二年,他到复旦大学新闻系读书。这时的他,政治上更成熟了,斗争中做出更多的成绩。
作者的眼光并不只停留在林家宝一个人身上,还用力地刻划出他周围一大群形形色色、有着不同政治倾向和不同经历的人物,描写了他们复杂的内心世界。这些人物的原型都是作者十分熟悉的,因此写得很真实、很细腻、很生动,并不是那种概念化或脸谱化的东西。
记得恩格斯讲过那样意思的话:他从巴尔扎克小说中得到的经济方面的知识,比许多经济学著作还要多。我当然不是把《洪流》同巴尔扎克的小说相比。但读读这本书,对旧中国是怎么一回事,对新中国为什么会诞生,对那一代有志气的知识青年是怎么走过来的,一定可以得到不少在教科书上读不到的东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