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对鲁迅感兴趣。多少次读鲁迅的书,总有一种奇特的感觉,好像他离我们很近,甚至就在我们中间,面对面地与我们说话,我们能感受到他的灼人的气息。又好像他离我们很远,是在另一种世界关切着我们的生活,他的声音从遥远的地方传来,隐隐约约的,需要我们去捕捉,去分辨。但不管是近是远,鲁迅好像始终都在紧跟着我们的生活,从未在我们现实的时空里消失过。今年,距鲁迅逝世已近70年,但其实从70年前,从《狂人日记》诞生的那一刻起,鲁迅就已经化入了我们的文化和历史之中,一直绵延至今。一个拥有超过七八十年,甚至可以预言的更长时间影响力的人,不能不说就是历史巨人了。奇特的感觉就在这里,一个堪称历史巨人的人,因其诞生的历史总让我们感觉遥远,也因其历史的影响而又宛如目前。这也使有关鲁迅的话题常说常新。
早在多年以前,我就读过吴俊所著的这本书。当时先是听人说起有这样一本书,但一直寻觅不到。后来却不经意间在一位学友的书架上看到了这本书。借回读了两遍,有些章节还翻了多次。应当这样来表达我当时的读后感:我不能完全认同作者在书里所表达的全部看法——说句不太谦虚的话,我也熟读鲁迅,我也有我的“鲁迅观”,但我确实是受到了冲击,感到了震动。在我之前的阅读经验中,还没有看到过有人用如此之尖利、深刻的笔触进入到鲁迅的“内部”(精神或心理)世界中。尤其是,当时读作者的导师、著名的钱谷融教授所作的序,得知这是由一个20多岁的年轻博士所写的书,更加不能不感佩作者写成此书的难得。所以这次重读此书的新版,我特别能体会作者在自序中所说的一句话:这是一本年轻的作者写给年轻的读者看的书。这句话在作者一方,好像有怀旧的意味,但在我看来,更说明了这本书在今天仍有阅读的价值。这种价值既体现在学术方面,同时也体现在我们一般的文化感受方面,它使我们知道,平常的人也可以通过自己的个人途径去接近、甚至进入巨人的世界。
从个人收获上而言,这次重读也有机会多少清理一下自己对鲁迅的看法。说实话,我曾对本书的鲁迅形象的“阐释偏颇”有些不满,这次重版虽然并未作任何改动,只在书后增加了几篇附录的文字,但我注意到作者的自序所表达的有关鲁迅阐释的观点变化,这对我有极大的启发。作者用了一句话来说明自己对鲁迅的“新认识”,即执著不渝地“向着无穷之远前行”的姿态,体现了鲁迅人生的精神和信仰。我自己一直找不到的也正是这句话。(读这本书,一定不要略过这篇序。)
鲁迅多次特别是在《野草》中说过,自己是甘愿“沉没”在黑暗中的人。“五四”时期,他向社会呼吁“救救孩子”,他自己则是“肩住了黑暗闸门”的人。吴俊在书中说,鲁迅的现代人格的完成,正是通过其对自身的否定而实现的。他是真诚地将自己视为旧世界的“最后一个知识分子”,但他所自觉从事的又恰是“埋葬”自己的工作。换句话说,鲁迅一生的悲壮性就在于,他清醒地意识到自己就是自己的“掘墓人”。但,他仍然不改“向着无穷之远前行”的信仰。就像《过客》中的主人公那样,鲁迅执着以求的始终是越过了“坟”之后的那无穷的远方……
我似乎有点能够把握到了。鲁迅为我们树起的是一道精神高度的标杆。在理性层面我们能认识到他的价值,所以对他有切近的亲切感。但在感性上,我们却又太软弱,我们很难承担牺牲的代价,我们不敢直面自己的思想,所以我们离鲁迅毕竟还是遥远的。时代向前,社会变革,需要有革命者。但我们愿意革一切的命,唯独不愿也不敢革自己的命;同时我们仍在以革命者自居。所以,我们看到的多是“革命者”,就是少见“牺牲者”。我们缺乏的正是鲁迅那种敢于迈向“无穷之远”的前方之路的勇气。只有世俗的功利才能驱动我们的脚步。回过头来看吴俊的这本书,他所剖析的鲁迅世界的“黑暗面”,其实也就是鲁迅用一生的代价进行自我审视、同时也是自我拯救不断超越的世界。为此,他不惜将自己定格在“殉道者”的位置上。
进入鲁迅的世界确是有些沉重感的,而且,这与当今世界的生活氛围颇有点格格不入。但对我们来说,特别是对人文知识分子来说,有一个问题是必须要先期回答的:我们的时代是否已经真正超越了鲁迅思想的时代?这不仅决定了鲁迅的价值地位,也决定了我们阅读和研究鲁迅的价值所在。我想,吴俊的这本书会有助于我们思考这类问题。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