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简单的存在 |
|
|
这段时间,网上在热炒余华的《兄弟》。于是我也把余华的旧作《活着》又翻出来重读了一遍。因为这是余华从“先锋”写作转向“世俗”写作的第一部作品。本意是想窥测下余华在世俗写作路上走得有多远。结果,把《活着》读下来,眼泪流满了我的脸,脑里只是纠缠着活与死这亘古的哲学命题,而想鉴别他世俗写作之初与之后风格的初衷早已被眼泪冲得不知去向。 饱经沧桑的福贵在一棵茂盛的树下,在充满阳光的下午,娓娓地讲述了自己的一生。年轻时的福贵是一个乡下财主的独生子,家里有着一百多亩的田地,有一个美丽贤慧的妻子家珍,一个聪明可爱的女儿凤霞。然而,他却是个浪荡子,气父亲,逛窑子,赌博,一夜输光了全部家产。从福贵破产开始,他一切的回忆都围绕着死亡开展。父亲被气死,母亲在贫困中病死。13岁的儿子有庆被无良的医生抽干了血,县长夫人活了,有庆死了。在那黑黑的夜里,在从城中回来的路上,父亲背着儿子,背着死去的儿子,背着被别人抽血抽死的儿子,想着中午上学时儿子跑来跑去的情表,书包在他身后一甩一甩。想到有庆再不会说话,再不会拿着鞋子跑来跑去,福贵心里一阵阵酸疼,疼得哭不出来。但福贵还得活着,因为还有家珍,还有凤霞。后来,凤霞难产死对头,妻子家珍病死了,偏头女婿意外事故死了。好不容易拉扯到5岁的外孙苦根又吃豆子撑死了。一连串死亡的打击接踵而来。福贵娘说过“人只要活得高兴,穷也不怕”。但福贵活得高兴吗?从破产起,家里一直处于赤贫的状况,家人一个接一个离去,最后福贵与一头老牛相依为命,顽强地活着。 福贵的活着,体现的是什么?他体现的只是生命的存在,一个简单生命的存在。福贵是一个没什么文化也没有什么见识的农民,当灾难袭来时,他只是凭着本能去坚韧的承受和苦苦的挣扎,他没有反抗,没有斗争,只是在灾难的夹缝中寻找活着的空隙。活着,对于他来说是一种生命的本能,因为活着而活着。,生命还存在,因此他就不会主动地去消灭他,直至生命自然的消失。 看历史上亲手结束自己生命的人,大多是有着丰富的精神世界,见识超越普通人的智者。对他们来说,一旦当理想无法实现,黑暗不能冲破,现实不能超越,他们就选择死亡,他们是与其卑微的活着,不如决裂的死去。老舍自沉太平湖,不是因为被红卫兵打怕了,不是因为次日还会挨打,而是因为确信他的作家的生涯彻底结束。傅雷夫妇的相携弃世是对“文革”迫害,以生命进行抗争。海子的自杀、三毛的自杀、英国作家伍尔芙的自杀,大概只是认为,生命是一件太过美好的东西 ,以怎样的方式度过都觉得是一种浪费 ,所以只好选择离开。这些名人的自杀,是因为他们把生命的价值看得远远高于生命的存在。生命失去了价值,就不如消亡。 孔子说“未知生,焉知死”,强调生死之间的因果关系,司马迁“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册,或轻于鸿毛”,看重死的重要意义,泰戈尔却是从美的角度出发,说“生如夏花之灿烂,死如秋月之静美”,波德莱尔带着的却是《腐尸》式的新的颤栗。唐初的和尚寒山,以出家人的感悟道出,生与死,就是冰与水的轮回,认为“生死还双美”。 福贵不是圣人,不是学者,不是诗人,也不是看透了生死四大皆空的佛家弟子,他只是一个肤浅的农民,他不会从形而上的高度去阐述和思索生命的意义,人的生命对于他来说,就是一个简单的肉体的存在,与生命的意义无关。因为他存在,所以就活着。福贵活着,微暗地活着,生命之光从未闪烁。但他活着,一直活着,活在最初也在最后。历史上毕竟以肤浅的普通人居多,以这样因为活着而活着的人居多。 我到底是因为什么而活着?因为亲情、友情、爱情?或许什么也不是,就因为我存在,因此我活着。但如果我失去了亲情、友情、爱情,如果没有了理想、信念,我还能如福贵一样坚韧的活着吗?我不知道。 卑微粗糙的生命大概就是那一头老迈的水牛,坚韧真实的存在。
|
作者:
来源:
西陆网
编辑:
岳翠翠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