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解心虚即我师
3月27日,星期一,阳光暖暖,如约到湖北省文化厅拜访蒋昌忠先生。会客厅很大,几净窗明。窗台上两盆兰花青郁葱葱。令人好奇的是,一个基本上只画竹的画家,办公室居然没有一幅“竹画”。
自幼爱画画的蒋昌忠,“以前不画竹子,小时候总画马。家里贴的到处都是马,可谓万马奔腾。”只画竹子,是受了郑板桥的影响。“1983年,我在钟祥当县长,一次看到了郑板桥的一首诗:衙斋卧听萧萧竹,疑是民间疾苦声。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郑板桥画竹子不是为了画画而画画,而是通过画竹子来体会民间疾苦。他是县令我是县长,看到诗,顿时心潮起伏。”有趣的是郑板桥当范县、潍县两个县的县令,前后13年,蒋昌忠在钟祥当县长8年,洪湖当书记5年,也是13年。
中国文人画,梅兰竹菊,每一种都代表一种精神。在蒋昌忠眼里,“竹子干长得直,喻正直挺拔;有节,喻人要有气节;中空,代表人要虚心;四季常青,表示人要始终如一,不变色。经常画,对自己有提示作用。”水能淡性为吾友,竹解心虚即我师。“学郑板桥画竹,就是学他的爱民情结,所以长期坚持下来。近23年来,一直在一把手的岗位上,一个字,就是忙。早上7点出门,晚上11点回家,家中还有人等着,如果我要画山水,绝对没有那么多时间的。所以只能画最简单的,竹子画起来快。”
人生贵有胸中竹
苏东坡有诗云:“宁可食无肉,不可居无竹。无肉令人瘦,无竹令人俗。”与竹为伴,其乐无穷。看蒋昌忠的画,箭竹团蔟、新篁劲健、百节常青、墨叶垂翠,林林总总,生机盎然。
毕竟画画是副业,蒋昌忠笑言自己能画出点名堂,与爱人的支持密不可分。“工作之余,如果时间再耗在家务上了,想画出点名堂,就难了。”为了给自己争取画画时间,蒋昌忠也没少想办法。“刚结婚时,我做家务是很积极的,但一做家务就没有时间画画了,后来就想办法,怎样既不做事情,又不得罪爱人。”于是,蒋昌忠“洗碗,就把碗不洗干净,洗衣服,就把干净的地方搓一下,不干净的地方就不搓。爱人一看我水平不行,就不要我干了。”
最典型的事情是一年冬天,“我爱人准备做腌菜。一天买了捆里蕻,因太忙,要我洗一下,她回来腌。我说行行。爱人一走,我将那捆里蕻往洗衣机里一丢,打开机器,就上班了。晚上回家,爱人回家一问,我说里蕻在洗衣机里,一看,全被搅碎了。”爱人生气归生气,就是这个玩笑,蒋昌忠从此与家务活绝缘。
画家的基本功一个是临摹,一个是写生。调研、写生要花费很多的工夫,可是蒋昌忠连画画的时间都要挤。但他自认为“有一个优越于专业画家的地方,因为工作原因,常下农村,接触大自然。一切好的风景、好的素材,储存在脑海中,思路更开阔。我很喜欢摄影,发现好的东西拍下来,物的姿态、构图已经有了一个准备。另外,因为工作忙,就更加珍惜时间。”
画到生时是熟时
精神上师承郑板桥,生活中求教周韶华、汤文选、鲁慕迅。“没有正式拜师的拜师”,谈起这三位大画家,蒋昌忠表现出一种由衷的兴奋,滔滔不绝。
“汤文选的各方面当为人学,尤其是小写意、大写意上的那个神似之妙,他用色用墨很考究,很有造诣,比较传统;鲁慕迅由立体向平面过渡很巧妙,笔法和线条的掌握方面,都有个人的东西,对中国画的发展有新的探索。而且他用色更大胆,可以换绿为蓝为红,突破了传统的观念;周韶华是气势派的大家,他画山水思路很开阔,有些东西往往是别人想不到的,如《汉唐雄风》,他把一些拓片和自己的画结合起来,融合成一体,独有创新。再如他的《大河奔流》,大处着眼,真是气势磅礴。”
蒋昌忠说,传统画竹,多是线的组合,以粗细、长短、曲直、浓淡的线,通过疏密、横斜、穿插、错落来表现画中的节奏和韵律。正是集合多家之长,翻开他的画册,会发现在尊重画竹传统时,他还引入了块面,而且是鲜艳的色块(如红色),与墨竹对比映衬,颇有意味。
郑板桥总结自己画竹的经验:“四十年来画竹枝,日间挥写夜间思。冗繁削尽留清瘦,画到生时是熟时。”喜竹爱竹,痴竹迷竹,指竹作诗,写竹入画,咏竹言志,画竹传情。坚持画竹而不移,夯实基础,蒋昌忠寄望“退休以后加把劲,真正从业余画家奋斗到专业画家。”
[编辑手记] 清健疏矿
“在北京、上海、广州应约偶售,在武汉,除参加夕阳红敬老院义捐笔会,基本上没卖过画。”前不久,蒋昌忠被告知有幅画在徐东古玩城卖了8000元,初以为是“伪作”,待前去打探个究竟,“真画,是几年前赠某单位创作室的那幅斗方《傲》,令人郁闷。”
蒋昌忠主业为官,至湖北省文化厅厅长;副业习画,现为国家一级美术师、华中师范大学美术学院兼职教授、武汉理工大学硕士导师。主业副业两旺,而他自己却“觉得自己一事无成。”叩其心扉,方知他大学毕业分到工厂。当技术员,进行过多项技术革新,比如固体液态化技术,闻名全国。30多岁即为化工部专家组成员;后来当厂长,一个建厂就亏损的企业,在他手中第一年扭亏为盈,第三年就成为全国同行业百面红旗。“南京化工研究院要调我去,这下好,组织上马上给我任个职,调到当地经委当主任。我这个人比较老实,就留下来了。开始从政的道路,把专家梦丢了。”因为蒋昌忠毕业于农学院,对农业特别有感情,因地制宜,“在钟祥作生态农业的研究、在洪湖作立体农业的研究、在随州作旅游农业的研究。”其关于旅游农业研究的论文,曾获建国50周年全国征文大赛优秀一等奖。2000年,蒋昌忠被科技部人才中心评为全国十大新闻人物。“后来调文化厅,又把旅游农业的果子丢了。”
社会角色一换再换,蒋昌忠始终不离不弃的便是,夜画竹。展素纸、敛元神,笔蘸浓墨,纵抒胸臆。写竹时,不复心存技法操运之累,信手皆法,沉稳爽利,不狂不躁。年复一年,其性近竹。
因画竹多多,著名画家冯今松美其名曰“蒋氏竹园”。入园观竹,见竹节坚实、叶润浑厚、枝如细铁;画格清新、峻健,品质纯正。《箭竹之春》用笔劲健,灵动飞舞。画面设色清丽温润,施以石绿,层层混染,使画面感更加厚重。《挥写碧云天》略施花青,整幅画面显得精致和谐,苍茫秀雅,气韵清新,涤躁畅神……
清人沈宗骞云:“笔格之高下亦如人品”。胸襟开阔,立意自不凡。蒋昌忠作画,强调一个“写”字,从灵感之所之,驱笔遣墨,随机运化,置陈布势变幻莫测。采访中,他曾示我写竹之真谛,曰:澄怀味象、移神入物。崇尚其灵怀,其直节,其清气,其昂扬上奋……化竹品为人品,渐得疏旷雅逸之韵致。《高风亮节》图,风雨如聚,叶飘摇而干不斜,夺人眼目,可以想见画家静夜挑灯,手握狼毫,挥运内敛,点画沉实之境。不见笔挟风雨,然确有风摧不折之势,所写之竹苍劲老辣,嘎嘎有生机……
“眼入毫端写竹真,枝掀叶举是精神。因知幻化出无象,问取人间老斫轮(黄庭坚)”。如《道行经·道行品》解:“幻与色无异也,色是幻,幻是色。”意即世间翠竹本为幻象,但却有青翠之色,故可绘出。以造物为师,一干竹,在蒋昌忠笔下,或摇曳袅娜、或俊俏挺拔、或清华隽朗,或温润静默……姿致千百。极工而后写意,心手双畅,何止废纸三千。个中甘若,唯画者心知。